【大紀元2018年05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綜合報導)大台北都會區存在一群由山野叢林移居水泥叢林的鳳頭蒼鷹。林務局長林華慶在《城市遊俠-鳳頭蒼鷹》紀錄片首映會指出,由於台北市公園綠地提供猛禽築巢棲地、公園管理自然化形成完整食物鏈,目前在台北市公園就能看見台灣藍鵲、鳳頭蒼鷹、領角鴞,不僅顯示台北市都會生態比以前更豐富,也因為保育理念推廣,民眾對野生動物也比過去友善。
日行性猛禽由於活動範圍廣大,加上族群數量少,一向給人神秘、少見的印象。但原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保育類猛禽鳳頭蒼鷹,卻顛覆了多數人的想像,悄悄進駐都會區,開始在台灣各地城鎮的公園、校園中棲息、捕食、築巢,並成為都會區唯一穩定繁殖的日行性猛禽。
台灣猛禽研究會在林務局經費補助下,從2013年開始探討鳳頭蒼鷹在都市與中低海拔山區相異的生存策略,且持續觀察、記錄繁殖巢位所呈現鳳頭蒼鷹都市生存情形,6年來蒐集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及影像,由導演王喆宣拍攝成生態紀錄片《城市遊俠-鳳頭蒼鷹》,揭開鳳頭蒼鷹生活、繁衍的神秘面紗,以及生活面臨的挑戰。
林華慶說,30年前導演劉燕明拍攝《藍鵲飛過》紀錄片,在全台苦尋藍鵲身影,最後才在高雄扇平找到一個穩定的族群進行長期拍攝;過去特生中心姚正得要拍鳳頭蒼鷹,也都往中海拔山區跑。現在在台北市就能看見台灣藍鵲,甚至有鳳頭蒼鷹、領角鴞等高階掠食者進駐,見證台北都會生態的劇烈轉變。
林華慶認為,高階掠食鳥類進駐都會區重要原因包括,台灣民眾對野生動物友善程度比以前來得高,大多持著愛護心態;台北市的公園或校園綠地過去種植的樹木逐漸成林成蔭,提供這些猛禽合適的築巢棲地;大台北都會區生態比以前更豐富,且現在公園管理趨向自然化,樹蔭下保留落葉層腐植質,讓無脊椎動物、昆蟲等底層生物變多,自然吸引高階生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鏈,可供養更高階掠食者。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則指出,大安森林公園最近挖了很多生態池都跟鳳頭蒼鷹有關,他們挖第一個生態池,不到2、3天,鳳頭蒼鷹就光臨,在池中沐浴。挖第二個生態池,工程圍籬還沒拆,鳳頭蒼鷹又搶著第一個報到,挖第三個生態池,鳳頭蒼鷹又來了。鳳頭蒼鷹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出現,應該是大安森林公園的有健康的生態鍊、豐足的食物鏈。
《城市遊俠-鳳頭蒼鷹》一片揭祕鳳頭蒼鷹如何利用都市零碎的樹林,設法獲得足夠的食物,以及車水馬龍的城市環境,對牠們生活的影響。除了鳳頭蒼鷹在巢中的育雛行為,片中也記錄了鳳頭蒼鷹獵食、移動,以及利用背負式衛星追蹤發報器,追蹤鳳頭蒼鷹夜間移動、白天停棲等活動模式。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說,大約十幾年前,市區開始有民眾發現受傷的鳳頭蒼鷹送醫,當時這些個體被認為是偶然經過都市發生意外,一直到民眾拾獲落巢的鳳頭蒼鷹雛鳥,才確認牠們在都市叢林中安身立命、繁衍後代。
林務局指出,鳳頭蒼鷹與人們生活區域重疊,必須學習如何共存,加上生存棲地破碎化、植物綠帶分布不均、噪音干擾及施工等人為活動,是否會對鳳頭蒼鷹造成衝擊與威脅,都是後續亟需探討的議題。
責任編輯:林勤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