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500字,留下了珍貴的史證資料和成熟輝煌的金文藝術。毛公以銘文記載了周宣王委任的誥命,補充了歷史的空白,就如同史前殷商時代的史跡,得到出土甲骨的補證一般珍貴。
歷史重寶《毛公鼎銘文》
毛公鼎出土於陝西岐山縣周原,那裡正是西周的政治中心、都邑之地。鑄造於西周末期的青銅器毛公鼎,高53.8公分,口徑47.9公分,大口圓腹,上有兩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文飾簡潔,是西周宗廟祭器的形制。
《毛公鼎銘文》保存了珍貴的上古歷史和中國神傳文字,造鼎的毛公可能沒想到,青銅器毛公鼎不僅是其家族的傳家之寶,毛公鼎本身更是留給中華後代子子孫孫的歷史與文化文獻的一項重寶。
「天下第一重寶」毛公鼎的銘文之最,在字數之多,在訓誥辭華之美,也在金文書法之藝。從銘文之中,後人還可以認識到未列入史載的歷史。
毛公鼎銘文和時代背景
《毛公鼎銘文》是造鼎的毛公記載的西周後期周宣王的冊命書內容,明現周宣王的心跡,同時,也反映了部分西周晚期不安的政治、社會情況。銘文五段由「王若曰」、「王曰」領首的誥命,顯示出周宣王求治的殷切,大意如下:
周宣王承天授命,登基初期,四方不靖,心中戒慎戒恐,想要丕顯文武之光,亟求良相輔佐。
周宣王授命毛公統攝內外要務,侍衛、軍事、內政等等大小政事,興革政治。
周宣王授命毛公總理出入政令的布達,協調上下,整肅綱紀。
周宣王再次申先王之命,令毛公宏我邦我家,告戒毛公善效先王的典範,不沉湎於酒、不墜陷於艱,敬念王威。
周宣王封毛公官位,賜與毛公各種各樣祭祀和出征的寶物、寶器和官服、佩飾。
毛公承天子之誥命,鑄鼎銘恩,用以紀事,祈願子子孫孫永寶用。
周宣王之父周厲王在位16年,那時東方的淮夷逼近成周、西北玁狁直逼鎬京周圍,厲王長年與外患力戰,雖然在東南方獲得勝利,但是內政管理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引起暴亂,厲王被人民放逐,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
厲王被人民放逐,朝廷無主,這時兩相召穆公、周定公行政,號曰「共和」。《史記‧管蔡世家》中提到:「周厲王失國,奔彘,共和行政,諸侯多叛周。」
厲王的太子姬靜(?-前782年)是在召穆公家長大的。當時,國人對厲王怨恨的心情,延燒到其後代身上,太子首當其衝。群眾包圍召公家要找出太子姬靜。當時,穆公擋住了怨怒的群眾曉以大義,又以自己的兒子假代姬靜,姬靜才得以脫身。見《史記‧周本紀》記載。
共和執政第十四年,厲王死在彘地。共和的召穆公、周定公二相共立太子姬靜繼位,就是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宣王。可以想見,周宣王即位時,處在內憂外患、眾叛親離的狀態。當時外族入侵的威脅也是一個重大憂患,見史書相關記載:
《前漢記‧孝平皇帝紀》記載,「當周宣王之時,玁狁內侵,命將驅之,盡境而反。 」
《史記‧秦本紀》也記載戎族的威脅: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
周宣王即位之初,諸侯外族叛離、四方擾擾,內憂外患重重交逼。毛公鼎的銘文內容,周宣王給毛公的誥命,約當反映這個時代背景,以及周宣王的思慮。
毛公何許人?
那麼鑄造毛公鼎的毛公是誰呢?從銘文來看,周宣王稱其為「父瘖」,顯示毛公是宣王的姬姓宗族中的一位父執輩人物,周宣王的叔父。
《史記》記載,西周王室中有一支毛氏,那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叔鄭,封在「毛」這個地方,在周成王時代擔任三公之一的司空,所以又稱毛公、毛伯、毛伯明。
《尚書‧顧命》記載當成王將崩之時,召見的一批佐相、大臣中就有毛公,他們都是文王之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周宣王時代的毛公,應該就是這一姬姓毛氏宗族的後代。
在《史記》、史料中,並沒有提到毛公輔佐周宣王的記事。《毛公鼎》銘文記載了周宣王委任「父瘖」毛公的誥命,被視為歷史文獻,補充了一段歷史。青銅器的銘文,就如同史前殷商時代的湮滅的史跡,得到出土甲骨的補證一般的珍貴。(中華重寶毛公鼎 待續)@*#
(點閱【品藏古藝.品嘗古意】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