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學術

劉如:《三字經》讀書筆談(二十二)

【大紀元2018年05月11日訊】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字詞義解釋】

自:從、由。

羲:指伏羲氏。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伏羲氏依河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農:指神農氏,即炎帝。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中國自此進入農耕社會。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留《神農本草經》,創中華醫藥。

至:到。

黃帝: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建國於有熊,亦稱為「有熊氏」。當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併諸侯,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後來黃帝打敗了蚩尤,諸侯將黃帝尊為天子,繼神農氏後,成為天下的共主。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號:稱,叫。

三皇:傳說中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指伏羲、神農與黃帝。

居:處、位於。

上世:上古時代。

唐:堯的國號。

有虞:舜的國號。

二帝:指帝堯、帝舜。

揖:指揖讓,將帝位讓給有才德的人。

遜:讓位,辭去帝位的意思。

盛世:天下太平的時代。

【譯文參考】

從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他們三位都是上古時代的帝王。

唐堯和虞舜合稱為二帝,他們兩人沒有一點私心,傳賢不傳子,都把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造就了太平盛世。

讀書筆談

從這一課開始,進入歷史的學習,除了懂得祖先的來歷和文化的源頭,更能懂得歷史的興衰規律,從而吸取教訓,智慧而仁德地為人處世。這本就是古人接受教育,學習歷史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皇五帝之說,探究皇與帝的原義及古籍,會發現名稱內涵不同,標示了兩個重要的文化進程。

皇,金文中的寫法是 。這是一個象形字,是一個站立的人,頭部特別大,頂上還有如光芒放射的符號。古籍中提及「皇」字時也強調其「光芒」意涵。如:《風俗通》:「皇者,中也,光也,弘也。」明確了稱為「皇」者,有著弘大光輝的形像。一個被稱做「皇」的人,代表其如耀眼的光芒令人欽敬。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皇,大也。從自。自,始也。」說明皇是人類文化的開創者,是具有創造力量的人。

三皇是誰,說法不一,伏羲、神農、黃帝的說法出自《尚書·序》、《帝王世紀》。

伏羲與神農是不同說法中的共同人選,他們代表了漁獵、農耕的文明開創時期。三皇中的第三個人則有女媧、燧人、祝融,及黃帝四個不同說法;黃帝通常被列於五帝之內。

三皇在古人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一般後邊加上「氏」字,與神祗的祗同義,表示神。比如伏羲氏,神農氏,古文獻形容,伏羲、女媧、及神農的相貌異於一般人類:伏羲、女媧是龍身人首,神農則為人身牛首。其出生也異於常人:伏羲是母親「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神農乃「感神龍而生」,在神話中,女媧甚至創造了人類,這些說明古人認為他們是神的生命。

皇,不只是權力與地位的代稱,在神話與歷史中,它傳述了一個人神同在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神親自下世傳遞文化。這種情況延續到黃帝時的蚩尤為亂,顓頊帝時期的絕地天通為止。

帝,在甲骨文中是一個「天」或「大」字,中間加上一個大大的眼睛。《說文解字》:「帝,諦也。」而「諦」字,《說文》則解為:「審也。」乃是「視」、「觀」,「詳審」之意。

《詩經》描述周民族成為神選之邦的詩〈皇矣〉,其文曰:「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意思是「那位發著光的上帝,威嚴無邊地君臨下土。審視四方,發現民間的災厄疾苦。」既佐證了「皇」字的「光芒」義,又說明「帝」字的「洞澈」內涵。

「帝」是「洞澈」、「詳審」之意,且是由天而來的視線;被稱為「帝」者,代表的是他具有這樣的洞澈天地真相的能力。

雖然皇與帝均非常人,但能力與高度顯然有變。「皇」本身就像天一樣,是光焰無際的直接以神的形象領導和開創人類文明的神人,而「帝」則是承接上天之力而能洞察四方,有特殊能力的人。

三皇的時代過去後,稱帝而不再稱皇,這標示了一個文化由神治漸漸開始過渡到人治,神在人中開創文明後,很快要退出人類的舞台,五帝之後讓人進入人真正的歷史。

五帝也有各種說法,但影響後世帝王與百姓最大的是堯舜,他們禪讓天下的作法是歷代帝王歸正自身道德的鏡子,使得皇權無私的觀念得以傳承。而舜帝更是留下孝道治國的傳統。所以,五帝裡特別提到他們兩位。之後,便真的過度到人的朝代更替的歷史了。

【故事天地】 黃帝夢遊華胥國

黃帝即位後的第十五年,因天下擁戴自己而非常高興,於是開始保養身體,用歌舞來娛悅耳目,用美味來滿足鼻口,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面色枯焦黝黑,頭腦空虛,心緒迷亂。

又過了十五年,因憂慮天下得不到治理,黃帝竭盡聰明才智,去治理百姓,同樣是面色枯焦黝黑,頭腦空虛,心緒迷亂。黃帝感歎道:「我的過錯太深了。只保養自己的結果是這樣,治理萬物的結果也是如此。」於是他放下繁重的日常事務,撤去了侍從,撤掉了鐘磐樂器,削減了廚師和膳食,離開了宮殿,閒居在宮外的大庭之館。他去除心中的慾望,三個月不理政事。

有一天,他白日裡睡覺時做夢,神遊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離中國有幾千萬里,不是乘船、坐車和步行所能到的地方。華胥氏之國沒有老師和官長,一切聽其自然。那裡的人民沒有嗜好和慾望,一切順其自然。

他們不知道以生存為快樂,也不知道死亡的可怕,所以對人死去不會感到悲傷;他們不知道私愛自身,也不知道疏遠外物,因而對人事沒有愛憎的區別;他們不知道反對與叛逆,也不知道贊成與順從,因而沒有利害的衝突。

他們沒有什麼值得偏愛與吝借的,也沒有什麼值得畏懼與忌諱的。他們落到水中沉不下去,掉進火裡不覺得熱。刀砍鞭抽不會感到傷痛,指甲抓搔也不覺的癢。在空中如履平地,寢臥虛空如安睡於床。雲霧阻擋不了他們的視覺,雷霆妨礙不了他們的聽覺,美惡擾亂不了他們的心神,山谷難阻其步,一切都是神行。

黃帝醒來後,怡然自得,於是把天老、力牧和太山稽三位大臣召來,告訴他們:「我閒居三個月,去除心中的慾望,思考養身治物之道,卻得不到要領。後來我因疲倦而入睡,做了一個夢,才懂得至道是不能用慾望去追求的。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卻不能用語言來告訴你們。」

又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得到大治,幾乎和華胥氏之國一樣,而黃帝卻得道升天了。老百姓悲痛得大哭,二百多年都不曾中斷過。 、

我們中國人自古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指的就是神農和黃帝的後人,神農是神,留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和《神農百草經》,黃帝是半神,這個故事告訴大家,黃帝是修道者,悟性極高,能很快接收到天意的啟示,治國就是直接在修道,最後得道升天而去,所以中國叫做神州,其文化,被叫做神傳文化。而儒家只是整理和繼承了古老的修道文化中體現在人這個層次的一部分。

《三字經》資料來源:正見網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