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4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曜榮台北報導)國內上市公司美德醫集團董事長楊克誠是新南向的先驅。當年在台商爭相西進時,他眼光獨具,選擇到菲律賓設廠,之後又成功在柬埔寨翻轉總理洪森(Hun Sen)的故鄉,進而接受洪森的邀請,打造柬埔寨最大的經濟特區。
楊克誠畢業自政大國貿系,25日受邀回政大分享企業經營的心得。他表示,自己在柬埔寨的第一個工廠不在首都金邊,而是在金邊北邊100多公里的磅針省,當地有一個柬埔寨最大的工業基地,占地28公頃,是中國大陸在60年前為了表示友好而捐贈,但因幅員遼闊且遭逢內戰,荒廢了十餘年。
當時柬埔寨的基礎建設匱乏,很多地區都缺電,但當地曾被中國大陸視為國家級建設,因此工業區內有電廠。楊克誠說,去的時候很荒涼,只有幾棵種了40年的樹木、大木成蔭,當時是柬埔寨的乾季,因為缺水的關係,樹木的葉子都沒了,留下滿樹的花,他坐在樹下乘涼,風一吹「落英繽紛」,突發一念:「樹的價值都超過工廠的價值」,於是決定投資,被外界認為他很大膽。
荒廢了十餘年的工業區,就在他手中重新運轉起來,「台商的優勢在於訂單穩定,且熟悉產業技術」。楊克誠說,自己的工廠三個月就開始出貨,總理得知後很高興,因磅針省是他家鄉,洪森的父親曾在當地工作;當時柬埔寨內戰剛結束,楊克誠就替他創造1千多個就業機會,於是在工業區正式啟用的日子,洪森帶著文武百官親往剪綵。
但洪森的願望不只於此,他想學中國大陸深圳的模式,小漁村依靠香港壯大的方式,在越柬邊境、靠近胡志明市的地方建立經濟特區,但柬埔寨政府缺乏經驗,於是想請有經驗的台商協助,就想起了楊克誠。
「我對土地開發不熟,可是在總理的要求下,就接受了這個挑戰」,楊克誠回憶道,在當地建設三年後,正好碰到中國大陸第一次的台商出走潮,在越南和中國大陸被課反傾銷稅的產業,一窩蜂跑出來,奔向柬埔寨曼哈頓經濟特區,因此該特區第一期5年的計畫就成效很好,「現在到第三期,規模更大」。
「台商在越南有很多工業區,但在柬埔寨只有一個經濟特區,不限於工業,可以做商業,也有住宅區」,楊克誠說,想把柬埔寨曼哈頓經濟特區打造成平台,讓台灣的產業,不論是從中國大陸出來,甚至是要從台灣走出去,都有安心發展的地方。目前透過胡志明港口,每個月約出口2千個貨櫃,「從經濟特區貨櫃船、鎖碼,出口不必檢驗就直送胡志明港,進口也是如此。」
楊克誠微笑表示,想把當地打造成台商進入東協的共同平台,未來也歡迎中國大陸的產業,變成雙方友好、共同合作的經濟特區,「而不是鬥爭和政治對立,希望是一個和諧的關係,兩岸的廠商應該要共同合作。」
責任編輯:林勤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