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曾出版多本閱讀教育書籍的宋怡慧,10年來持續分享她的閱讀理念與方法,期望藉著這份無我的傳承,讓學子、家長、老師都能領略閱讀的喜悅,進而讓台灣蛻變成書香國家。她分享,閱讀能讓人獲得多元角度的思辨力,除能為生活增色外,更可替國家、職場、生命注入一股正向能量。
宋怡慧從小就熱愛閱讀,只要題材讓她感興趣,她即會義無反顧地投身字海。但她就讀師範大學、確立闖赴杏壇的志向,逐漸調整閱讀心態「不能只為自己而讀」。她知道當站上講台,得給予學生更多知識,於是,她捨棄感興趣的文本,搜覽各式書籍,不只文學,還包括法律與科學。
科學與文學的奧妙 理性v.s.感性
宋怡慧坦言起先「確實讀得很辛苦」,但她在與艱澀知識相處時,漸漸發現箇中樂趣,她說,「即使是科學類的書籍,剛開始覺得不好讀,但我發現科學的觀點,與所熟悉的文學視角,兩方居然可以切成兩半。」
體察出這份奧妙的宋怡慧逐步試著跳脫情感框架,站在純欣賞與閱讀的角度,理解科普類書籍。她發現科學家看問題的角度,與文學家的差異相當大,「科學家帶著理性、邏輯與分析,文學家則是直觀、直覺與感性。」
宋怡慧以「白馬王子」為例,「為什麼王子要騎在白馬上,而不是騎上棕色的馬呢?」她解釋,以文學腦作思考者,會覺得白馬是尊貴象徵,但科學家的解讀卻不同。
「白色的馬在科學界與動物界被認為是一種弱勢,白色的基因是一種突變」,她解釋為何弱勢的白馬卻成為優勢個體,原因在於棕色毛不會反光,因此會吸引逐臭而居的馬蠅成群窩蜂地聚集在馬尾周遭,無法憑著馬尾驅趕這些不速之客。
但站在物理學的角度,白色的毛具有反光功用,所反射出的刺眼光線,會讓馬蠅避之唯恐不及,她接著說,因而選弱勢馬當王子的坐騎,在科學家看來並非因白色高貴,而是不會影響到王子的舒適度,「若馬匹後方跟著成群的馬蠅,王子也會沒有尊嚴。」
運用邏輯衝突 述生命與處事道理
科學與文學間的距離,給予宋怡慧相當大的啟發,她以「白馬王子」的例子當作教材,但融入文學視角。她以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莊子融入「科學白馬」的例子,論述有用與否的思辨。
宋怡慧說,莊子曾帶著學生到山林裡,山林中有棵樹總是能逃過伐木工的砍伐,因為這棵樹難以當成木材使用,木質容易遭到蟲的蛀蝕,製成木製品也不夠牢固。
莊子的學生當下領悟出一番道理,學生認為當人不應該太具才幹,因為有用者就會像山林裡的木頭一樣,無法站到天命的最後一刻,會提早被他人砍伐,因而無法安享天年。
宋怡慧接著說,但是又一回莊子再帶著學生們到朋友家作客,見到遠道而來的友人,這位朋友為宴請莊子,吩咐僕從宰殺飼養的公雞。但為何不選擇宰殺母雞?原因是母雞能生蛋與繁衍後代,較無用的公雞只能淪為桌菜盛宴。
這些學生這時疑惑了,木材與公雞的結局,似乎透露著殺與不殺、留與不留沒有絕對標準,生命與處事的道理亦然,宋怡慧說,「白馬的例子也驗證了莊子的道理,世間萬物沒有真的有用或無用,只有環境能否造就英雄。」
「每個人身處不同的環境,每個環境都有他們定義的有用與無用,因此慎選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宋怡慧說,假如處於受賞識的環境裡,可以盡情展現才華,但若是在顯得無用的環境裡,即使是英雄也得屈就,這時就要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宋怡慧說,當這兩種風格迥異的作品互相對照下,卻可以用文學家的角度解釋思辨的疑問,這讓她感到相當有意思,「我從找不到閱讀的驚喜,好像只是為他而讀,但最後發現原來不同的文本,能夠刺激我,建構起不同的思維結構,這是閱讀最迷人的地方。」
閱讀可悄悄複製他人的生命經驗
「閱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轉換他人的生命經驗,變成在這個時代裡屬於自己的能量,但不會有人認為這是複製而來」,宋怡慧說,如果閱讀者個性裡的瀟灑因子,來自於閱讀莊子《逍遙遊》的啟發,甚至能延伸出獨到的觀點而獲得他人的羨慕與讚賞,「不會有人知道這是因為閱讀才建構起的價值觀。」
宋怡慧認為,閱讀者的視角充滿廣度,不會受到公式的束縛,她以知名華人導演李安為例,李安編導的作品似乎沒有公式,《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即相當類似於《老人與海》等成長小說的原型。
「閱讀者往往帶有多元視角且願意傾聽」,宋怡慧認為,閱讀者會散發出一種氣質,在獲得他人分享的資訊之後,會回到屬於自己的思考領域,在這塊空間裡整理這些觀點,可能會理解、可能會批判,但卻能寬容相異意見,即使不認同對方的價值觀,也會體諒這是出自於不同的成長環境,「但是沒有閱讀習慣者,會比較習慣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單一觀點。」
宋怡慧以女性等待歸人的情境舉例,她說,其實文學裡並非只有獨守空閨、望穿秋水,李白〈長干行〉裡的女子可以到千里之外等待歸人,這顯示出唐朝對女性的大方與寬容。而在《莊子·盜跖篇》裡關於尾生抱柱的故事,則是描述男子久候女子因而慘遭滅頂,「從這裡可以得知,這份主題在書本裡,有不同的思考空間,若懂得加以閱讀,可以豐富自己的思想境界。」
「沒有閱讀習慣者,停留在親友、父母、師長給予的視角,甚至對於媒體餵養的資訊,也會少了辨識的能力」,當代資訊爆炸,多數媒體背後帶著意識形態,而沒有資訊分辨力的孩童,容易被不良的意識型態影響,宋怡慧認為,讓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是增加孩子的不良資訊抗體的最佳方式。
「閱讀者敞開心胸,接受不同的思維,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許多事情」,宋怡慧認為,在面對藍、綠政黨間的問題時,閱讀者比較能知道事情沒有絕對答案,而是一場正義的思辨,「當更多人有這樣的寬容,當閱讀成為國人普遍的意識,必然會提升台灣人的國際競爭力。」
讓孩子愛上閱讀 取決父母的用心
宋怡慧近年不斷走訪偏鄉、各大院校,或開辦論壇講座,目的是讓閱讀的種子在學子們的心中萌芽,並從中讀出寬容與喜悅,但她認為,「孩子能否喜愛上閱讀,與父母的閱讀習慣存在著絕對關係。」
即使閱讀風氣不如過往時代,但當今多數家長心仍然期盼孩子們能喜歡閱讀、懂得閱讀,甚至應用在學科考試之上。不過宋怡慧認為,孩子想懂閱讀,所屬家庭得建立起共學機制,「因為孩子是父母的追隨者,只有父母先示範成功,才可以引領孩子們沉浸在書本裡的樂趣。」
宋怡慧也說,台灣的書籍沒有分級,因此父母得更用心。尤其是學齡前的孩童,若要引導他們喜愛看書,父母要先做大量的功課。首先是了解孩子的個性,這樣才能夠因材施教。若是安靜的孩子不要給他們探索類的書籍,好動的孩子不要讀三國演義等大篇幅文學作品。
宋怡慧說,給孩子書本之前,父母們一定要先讀過書本內容,考量孩子的接受能力後,才真正給予孩子文本,這才真正能讓孩子思考這些書本的價值。若能持續這樣做,同時家庭充滿閱讀氛圍,多數孩子最終都會喜歡上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宋怡慧提供5點建議:
1了解孩子個性。
2挑選適當書籍種類,因材施教。
3自己先讀過內容,考量孩子接受能力。
4將文本給予孩子。
5最後與其討論自己的讀後心得,並持續進行。
文學內涵 非學科成績所能估算
推廣閱讀的過程裡,宋怡慧常收到來自學生對於閱讀的提問。曾有一名學生希望把閱讀重心放在學科上,並認為讀文學類書籍對他往後人生的用處不大。但宋怡慧卻與一般老師不同,她認為,學科成績不能永久保存,但是文學所蘊藏的內涵,有時能照亮學生一世的前程。
「文學沒用,那人生裡又有什麼有用?」宋怡慧認為,在無可預期的未來,或許奮鬥一生後會面臨破產,或是準備三年的考試卻無法考上理想志願,但人不能因此否定努力的過程,仍有許多可被珍惜的價值。
宋怡慧認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每項優點都可能變成缺點,文學或許對升學沒用,但另一面卻極具用處,「文學能否有用,得看如何應用這些文學內涵,成為安頓自己的價值,在面臨人生巨變時,懂文學、哲學的人,多數不會選擇自殺。」
宋怡慧說,多少文學家把困難當作下一次突破的奠基,因此才能生出智慧的花朵。北宋文豪蘇東坡若不是如此,其作品也無法雋永為後世傳頌,「一個人在困境裡,他必須擁有堅強的意志,這得來自文學與哲學所帶來的無形力量。」
政府應重視閱讀風氣 改善環境
曾有另一位就讀體育科系的學生,不解閱讀與體育間的關係,宋怡慧則說,運動選手的生涯會劃下句號,但如果能把挑戰極限的歷程以文字留下,把經驗的聖火傳承給後進,那麼他的生涯不會因此結束,還可能成為體育界的領袖精英,但這是得靠著閱讀累積的能力。
至於職場管理上,書本更是項溝通利器,她提到,領導學相關書籍《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曾引起許多職場人士共鳴,但員工不能帶這本書在身上,不過老闆能提供給員工閱讀。
宋怡慧說,若是老闆願意拿出這本書,這代表他不害怕被詆毀,心胸寬大,另外還可以顯示自身企圖心,這能讓領導者以德服人,強化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她認為,書本攸關國家競爭力,代表國家的文化底蘊,台灣政府不可以忽視閱讀風氣的興衰,「如果台灣想成為書香國家,政府不能讓地方文具店淪落成只賣參考書與文具的店面,因為越是遠離都市的孩子,越是需要有閱讀的環境。」
她強調,「許多國外偏遠地區的孩子靠著閱讀書本,而讓思想變得開闊、眼界變得高超,雖然身處的環境不如都市裡的孩子,但是同樣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
【宋怡慧小檔案】
職業:閱讀教育作家
經歷:現任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師生共閱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
作品:《療癒26顆破碎的心:怡慧老師的閱讀課》、《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等知名閱讀教育書籍。
責任編輯:姜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