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跨域合作 促進新農業發展
【大紀元2018年0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為了讓各界投入不同想法,一同促進新農業發展,農委會特別舉辦「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2015年該競賽共促成24個團隊,並成功募得868萬元,2017年78個參賽團隊中,有30個團隊募資成功達標,合計募得新台幣1,100萬元。
去年專案內容包羅萬象,例如促進農產品地產地銷方面,有精釀啤酒、帶梗爆米花、生態體驗、桌遊等創新手法;回饋產品也琳瑯滿目,包括適合平地種植的台灣奇異果、用鱉蛋殼製成的寵物飼料、台灣竹材製成的環保牙刷等。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說,要給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機會,都要來自不同的金頭腦,希望大家透過創新思維跨域合作,幫忙不同產業或是不同生活層面的課題,找出解方,成為新的商業營運模式,或者是找出新產品。他指出,現在辦公室常用的便利貼,就是過去大家有需求,經過不同領域的人創意發想,變成新產品,看似有黏性的小紙張,這就是原創,成為熱賣商品。
林聰賢表示,傳統農民就是看天吃飯,大家刻苦耐勞,可以因應各種環境,但以現今經濟發展模式,傳統的農民大概沒辦法跟有規模或是商業營運的農企業競爭,致使農業一直處於弱勢當中。農業雖然有很多寶,但沒有好的點子,可能淪為廢棄物,現在新農業的智慧農業,就是希望透過不同的idea、不同跨域合作來找出新的可能性。
他表示,將持續協助有意投入農產業的創業者,媒合政府輔導補助資源、貸款資金,發掘更多創新的產品、服務,活絡商業模式。
透過競賽 有助打響品牌知名度
104年參賽的「山茶堂」創辦人劉倪維表示:「如果當初不是上flying V募資,獲得許多朋友的幫助和贊助,或許山茶堂永遠不會存在!」此外,透過政府競賽活動宣傳,也有助創業團隊打響品牌知名度,例如參賽團隊「花田囍彘」104年拿下競賽「評審團」、「粉絲最愛」及「超級吸金」獎項後,受到媒體關注,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產品更於頂級超市Jasons market place上架販售。
去年競賽評審團係由農業、管理、創投及行銷等各領域專家組成,由於專案內容各有巧思、不分軒輊,讓評審團熱烈討論許久。「評審團獎」首獎最終由「精釀台灣」抱回,政治大學畢業的洪毅宏創辦卡維蘭公司與台灣風土合作,以二林葡萄、拉拉山水蜜桃,及台灣小麥等本土原料釀製啤酒,發揮本土農產品優勢,獲得評審青睞。
而次獎「奇異果旗山1號」,農園系畢業的吳典祐與妻子林盈瑩經過7年的選種及育種,培育出適合台灣亞熱帶氣候的原生黃金彌猴桃「旗山1號」,肉質紮實、甜中帶酸,與紐西蘭的黃金奇異果有所區別。透過群眾募資方式,推廣適合平地種植的台灣獼猴桃品種,評審團認為其具發展潛力。
第三獎由梨理人農村工作室「打造梨想生活」團隊因農委會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駐點仁里社區開發「梨煙筆」,獲得台中十大伴手禮肯定後,在競賽成功透過募資,完成梨園「減汙x減廢x就業」模式的最後一哩路。
多人同樂商機帶動網購桌遊業績增長,農委會指出,桌遊類專案在本屆競賽人氣指數爆表,「厭世動物園」囊括「人氣爆炸獎」及「超級吸金獎」第一名,若加計「四季之森桌上遊戲」及「食物王國大冒險」另2個桌遊類專案,共吸引4,800多位贊助桌遊類專案,共計560萬元,此類專案以時下風行的桌遊,將愛護台灣特有動物、鮮享在地及食農教育觀念,寓教於樂,有別於過去多以刊物及體驗的推廣方式,相當具有特色。
青農林家良 回鄉米的夢想
近年來食安頻傳,也讓國人意識到健康養生的重要性,現年36歲的林家良原從事機械相關行業,看到食安問題日益嚴重,毅然決然回鄉種田,創立「回鄉米」,堅持用友善土地方式耕作,此次募資規劃結合「旅遊體驗」,發展雲林縣土庫鎮社區特色農村輕旅遊。
林家良生長在雲林土庫,是台灣西部土地最肥沃的濁水溪畔,他知道仰賴農田,靠天吃飯的辛苦,但他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守護祖先留下的田地。
林家良表示,早期農民都是噴灑農藥居多,而他堅持用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不用農藥、不灑肥料,用雙手耕出安全無虞的作物,對身體也比較好,即使再累再辛苦,他始終不放棄;剛回鄉從農,被很多人冷嘲熱諷,認為他有問題才從農,但他從不放在心上,專注跟土地「搏感情」。
林家良也常去市集擺攤,介紹自有品牌及理念,穩紮穩打,才逐漸獲得民眾的肯定與支持。經過這幾年的奮戰,老農看到他的成績,反而都來請教他。他不僅善待土地,也對鳥類、害蟲友善,他笑著說,「放任他們吃吧!吃剩的就是我的收入,跟生態和平共處。」
他規劃結合時下最夯的旅遊體驗,小農村轉型拚觀光,結合社區特色農村輕旅遊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結合永續發展,讓遊客能在活動中培養愛鄉土情懷,並活化地方產業,帶動民眾重視環境教育,期盼透過耕程與收成過程,讓參與者體驗農村樂生活。
內容包括黑翅鳶棲息地,但想看保育類的黑翅鳶得碰運氣;體驗碾米,插秧、挖地瓜、控窯、鋸竹子、製作竹筒飯、筷子;到安見手工豆腐製作豆腐;看看歷史建築如八角倉庫、土庫庄役場、土庫故事館等;好土生活是目前全土庫唯一種植芝麻的農家,自產自銷,民眾也可以體驗打芝麻;參觀溫室蘆筍園,還可到鵝寶手工肥皂,利用鵝油做肥皂。
林家良說,認識在地作物、參與農家工作,體驗農夫生活,自己動手拔菜,現採現吃,好玩又寓教於樂的活動,一起遠離3C走進自然,留下美好的回憶。
林家良帶著一份對土地的責任與守護的心回鄉務農,推廣友善大地農作理念,不施用農藥或特殊化學產品,回歸到土地、人、植物三者合諧共生的狀態,才能永久生存在台灣這片沃土。
農棄物再生 打造梨想生活
台中市后里區仁里社區生產高接梨,甜美果實背後的農業廢棄物,經過大學生參與洄游農村計畫,創立「梨理人」,研究再生產品,製作出「梨煙筆」和「梨甜」,並協助農村做好分類回收及生態教育,更將農村推展成微型產業,販售部分所得成為回饋金,增加梨村收入。
2015年,就讀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際企業系的徐振捷,與任芸萱、林羿維等人,參與「大專洄游農村計畫」,暑假期間進駐台中后里的仁里社區。「梨理人」共同創辦人徐振捷說,當時駐村2個月發現高接梨產業有燃燒、丟棄農業廢棄物的情況,如接在枝頭上的梨梗,採收期結束後就喪失使用價值,由於農民不知如何處理,只好將包覆梗枝的牛皮紙袋、鐵絲、梗枝等聚集起來焚燒,造成空氣汙染。
他表示,梨理人將廢棄物創造價值,包含產品研發、分類回收模式,透過民眾募資的方式,去測試回收機制是不是有效率,研發包括梨煙筆、梨甜果乾等產品。之後將朝向希望農民不要棄置或燃燒,農棄物都可以進入回收體系。至於可再生或再利用做成什麼東西,可以一起研發推廣。
徐振捷說,一開始跟農民講不要亂丟、要做好回收,但是大家都抱持著負面或是懷疑的態度,因為這樣做會增加他們的困擾,多花時間做分類。
徐振捷與夥伴捲起衣袖親自分類農棄物,可以用的鐵絲就重複利用,牛皮紙袋拿來做再生紙,至於大小不一的梨梗枝,經過切割、鑽孔後,成為咖啡色筆身的「梨煙筆」,當成商品出售,並從獲利中編列社區回饋金,更培訓在地居民參與製作。
徐振捷說,黎梗特色就是有嫁接痕跡,保留特色可以製成什麼產品?曾試過筷子、隨身碟等,後來發現製作筆工藝可以教給農民。主要希望這樣的技術,在農民農閒時有份額外收入,筆是可行,能保留特色,具有文化意義,也有實際產品的價值。將回收再生產品給居民看,他們也會轉變觀念,農民看到確實減少很多垃圾汙染,產品獲得好的回饋,農民也願意加入。
此外,他們還把賣相不佳之果物,設計成「梨甜果乾」,增加剩食水果的利用機會。徐振捷表示,梨甜就是台語「犁田」,意思就是受傷水果不好看,但還是很甜。
梨理人團隊期待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農棄物再生模式,從源頭分類回收到產品研發,解決更多廢棄物,並將模式複製到全台高接梨產業,還給梨村一片藍天。
責任編輯:姜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