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唐太宗治國智慧系列(10)

【文史】唐太宗高如日月 卻慎言慎行

作者:柳笛

唐太宗曾對大臣直言:「我不敢多說話。」一個高高在上的天子,說出的話更是聖旨,為什麼太宗會有這種顧慮呢?

原因就在於,太宗心中總是裝著敬天與愛民的治國理念。每講一句話、每做一件事之前,太宗都會先問自己:是否順應了天意,有沒有違背臣民的意願?因為天雖高,卻能聽到地上人的議論;作為臣下的公卿百官,也都注視著皇帝的一舉一動,怎能不讓人小心謹慎呢?

負責撰寫「起居注」的杜正倫,是一位盡忠職守的史官。他藉機進言:「皇帝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要記錄在『起居注』裡。」他還說:「如果陛下有一句話違背了常理,那麼即使在千年之後也會讓您的聖德受損,而不僅僅對當今的百姓造成損害,請陛下一定要謹慎啊!」

一言有失,便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如果留於史書,那麼千萬年都要受到後人的評議。因而,善納諫言的太宗聽後非常高興,賞賜了杜正倫兩百段彩色絹帛。

貞觀八年(634年),太宗又和侍臣談到說話的重要性。「言語者,君子之樞機。」他認為,言語是表現君子德行的關鍵,因此說話絕對不能草率隨便。

太宗解釋說:「平民百姓一句話說得不好,就會被人記住,遭到恥笑,更何況是作為萬乘之主的皇帝呢?君主絕不能講出不妥當的話來。」

隋煬帝像,(傳)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摹本)局部,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公有領域)

他還以隋煬帝的故事為教訓,與大臣分享。當年隋煬帝剛到甘泉宮時,被那裡的泉石美景吸引,卻遺憾沒有螢火蟲做點綴。於是,他下令:「捕捉一些螢火蟲到宮中,作為照明之用。」官員立刻派出幾千人捕捉螢火蟲,後來從各地運來了五百車。

一件小事就反映出隋煬帝的品行,而他後來亡國也在意料之中了。魏徵聽後也說:「皇帝如果言行有虧德行,古人認為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人人都能看得見。君主的確要有所警戒啊!」

到了貞觀十六年,因為太宗與百官在朝堂上,經常反覆爭辯議論,就有大臣上疏發表見解。「多記則損心,多語則損氣。」是說人思慮過度、說話過度,會對身心產生負面影響。而古時的聖人都把少言寡語視為高尚的道德,比如老子稱「大辯若訥」,莊子說「至道無文」。

太宗看後也立即自省,「不思考就不能治下,不說話就不能表達想法。我近來和大臣談論過於頻繁,恐怕因此產生輕視別人的驕傲態度。」即使是和大臣對話,太宗也仍然擔心言語中流露出驕矜之意,傷害賢臣輔政的忠心。

人從出生到學會說話,只需要幾年時間,但說話的藝術卻值得人用一生去學習。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東方的佛教也有「修口」養福德的教義。唐太宗作為一國之君,尚且如此注重個人言行,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

點閱【唐太宗治國智慧】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