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是個動盪的年代,作為國家領導人的蔣介石,在政治紛爭中選擇了退隱。而國家面臨存亡之際,他對政治局勢做出了甚麼努力與嘗試?值得我們去了解。
毅然下野,告老還鄉
1949年初,隨著國共戰爭的局勢日益惡化,國民黨內部也產生了不少紛爭,主要爭論的問題是是否要與中共停戰和談。黨內頗為強勢的桂系(白崇禧、李宗仁等)希望與中共談判,連帶要求總統蔣介石下野。堅持與中共奮戰到底的蔣介石,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紛爭,決定於1月21日暫時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替總統職務,與中共斡旋。他在引退文告中說:
因決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戰銷兵,解人民倒懸於萬一。……假令共黨果能由此覺悟,罷戰言和,拯救人民於水火,保持國家之元氣,使領土主權,克臻完整,歷史文化與社會秩序不受摧殘,人民生活與自由權利,確有保障,在此原則之下,以致和平之功,此固中正馨香祝禱以求者也。[1]
於是,多年主持政務的蔣介石,在終於有了能夠休息的機會,首要行程便是回到家鄉拜訪故舊親友。他的老家在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鎮,這裡山明水秀,四周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地景。
蔣介石在溪口待了足足九十四天[2],不但與久別的家族親友團聚,也遊歷了許多名勝古蹟,如奉化縣城孔廟、天一閣藏書樓、金紫廟(蔣家先祖廟)等。另外,他也不忘修編《蔣氏族譜》,為蔣家先祖與後代香火留下完整的紀錄。
整頓黨務,應付日後局勢
蔣介石雖然暫時從總統之職引退,但並非從此無所事事,他仍保留了國民黨總裁的身分,因此積極關注國家大局,主持黨內改革。在溪口的這段時間,也有大批黨政要員來拜訪他,商討國事。[3]
1949年4月底,代理總統李宗仁所主導的國共和談已經失敗,共軍大舉渡過長江,侵逼華南與西南國土。蔣介石此時仍不放棄,在臺北成立了「總裁辦公室」,主要職責是對黨務、政務及國際事務進行研究與協調,提出國民黨改造案、提出保衛大後方之方案等,還成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籌設圓山軍官訓練團,這兩個機構對於日後臺灣的政治與軍事培育具有深遠的影響。
同時,蔣介石還在國民黨內成立了「中央非常委員會」,作為危急存亡之時的最高決策機關,它的特色是以重要的高層黨員為主要委員,力求快速凝聚共識,避免陷入人多口雜的決策困境。
出訪菲韓,組織反共同盟
1949年7月,蔣介石接受菲律賓總統季里諾的邀請,到菲律賓碧瑶市進行會談,協議共組一個反共的遠東聯盟。8月,又到南韓與韓國總統李承晚會談,兩國發表聯合聲明,支持遠東聯盟的成立計劃。這是一場別具意義的領導人外交,也是其後東亞反共形勢的雛型。
在兵馬倥傯的混亂局勢下,蔣介石雖然被迫下野,但他坦然面對,以退為進。或許他早已預料到國共的和談不會有好結果,但仍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努力至最後一刻,可謂一善盡職責的領導人。
[1] 〈引退謀和書告〉,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 32。
[2]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2009),頁73。
[3] 林桶法,〈溪口時期的蔣介石 (1949.1.21-4.24)〉,《輔仁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