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應該從小抓起
【大紀元2018年0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捷澳洲悉尼編譯報導)自律,是指行為主體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家長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自律能力是很重要的。自律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孩子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進而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所制定的計劃 。
定出計劃
這種因按時完成計劃而獲得的成就感,構成一種心理上的良性循環。成就感的建立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毅力,使他們在明確了自己努力的短期和長期目標之後,自覺地執行預定的方案。
在培養自律能力的同時,也使孩子獲得了堅強的意志力。這其實就是目前最流行的教育理念 —— GRIT堅毅, 即對長期目標的熱情和堅持。自律能力的培養過程包括制定合理的日/週計劃,建立個人短期和長期目標及家長的鼓勵和敦促 。
不同年齡段安排不同計劃
在2-3歲幼兒期間,家長就可以開始和孩子一起做日/週計劃了。比如,作息時間的安排(Daily Routine)。包括早晨按時起床,洗漱,吃早餐,早上活動,零食,午餐,下午活動,晚餐,睡前故事的時間。
對於3-5歲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增加與孩子的戶外活動,參觀圖書館,週末野餐的安排,並鼓勵孩子用語言和圖畫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包括家人,幼兒園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
當孩子開始上小學時,每天在學校的時間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能否合理安排上學前和放學後的時間很重要,建議將時間安排添加到日/週計劃中。這個日/週計劃裡可以包括,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安排。如,樂隊、球隊、興趣班及其它社會活動。選擇學校提供的上學前和放學後照管中心服務(Before School & After School Care)的家長,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這個中心的活動安排,根據您和孩子的需求,將目前的日/週計劃加以調整。
計劃之前 充分了解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幫助他們建立個人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對孩子在心理上和身體上的健康成長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幫助孩子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之前,對孩子的需求,興趣,特長和弱點要有充分的了解。在與孩子討論和協商後,擬定合理的計劃和具體的實施步驟。
養成好習慣要有耐心
在開始執行計劃時,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和監督,直到孩子可以自覺並習慣地執行預先制定好的計劃。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或內在潛能,他們通過『工作』達到自由與紀律的辯證和諧,從而獲得自我發展。」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要一步一步來,急於求成是不可取的。例如,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孩子學彈鋼琴,我快要被逼瘋了」。對孩子學鋼琴,請家長不要進入這樣的誤區,「別人小孩都在學,我的小孩也非學不可」。美國兒童作家Dr.Seuss曾說過, 「每個人從一降生,就是為了與眾不同的, 為什麼要去變得和他人一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她/他自己的內在潛質等待被挖掘。
家長要參與其中
在孩子的自由活動和自我教育中,家長並不是無所事事。 除了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還應該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去。對孩子來說,家長的參與不僅僅是對他們的支持,示範,引導,也同時起到了監督和約束的作用。
家長可以通過日常對孩子的細心觀察和相互交流,從而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同時在發現孩子有困難或面臨挑戰時,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學習生活中的夥伴,榜樣,引導者和良好紀律的維護著。
為了讓孩子能順利進入習慣建立的軌道,從小培養自律能力,家長一定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習慣,自己也必須做到。 因為家長的言傳身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激勵和影響。
責任編輯:瑞木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