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軍機頻繁失事 專家直指中共體制因素

人氣: 89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曜榮台灣台北報導)中共一架軍機日前墜落於中國大陸貴州,據港媒引述中共軍隊內部人士說法,至少有12名機員喪生。專家探究背後深沉原因,直指與中共統治下,中國人民毫無私有產權有極大關係。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消息人士透露,這次墜毀的是用運8型運輸機改裝而成的空中加油機,飛機上12名成員全數罹難,該加油機因沒有裝彈射裝置,故機員只能依靠降落傘逃生,但因墜落速度太快,來不及反應,造成全數罹難的悲劇。

中共野心與科技水準 存在致命鴻溝

就在此悲劇的數週前,中共空軍才剛發生一架殲15戰鬥機墜毀的事故。

消息人士指出,頻繁的事故顯示中共的野心與其實際的科技水準之間,存在「致命的鴻溝」,稱失事的運8與殲15在設計上都存在缺陷,但飛行員在完成更多的測試性飛行之前,就被要求去試飛這些有缺陷的戰機,「因為有政治任務的壓力」。

當局要求軍方要「招之能戰,戰之能勝」,但隨著往後訓練強度繼續加大,失事的情況可能會更多。

消息人士還說,接連發生的墜機事故已嚴重打擊空軍的士氣,這些技術上有缺陷的飛機,恐怕無法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

圖為運8飛機改裝而成的電偵機,從去年以來經常繞行台灣附近空域。(中華民國國防部提供)

知名中國時政評論家文昭分析,該消息人士的一番話可以解讀出三層內涵,首先這是一個委婉的抱怨,對於北京給軍隊施加的壓力,有一批人感到不以為然,認為提出的目標超出了軍隊能力的實際狀況;其次是反映出確實給各個作戰單位布置了很重的任務,施加了很大的壓力,這也側面說明了北京確實有準備打仗的打算,時間表也安排得比較緊。

第三點則透露中共國防科技實際所處的水平,恐怕不是很多軍事迷所想像的那麼樂觀,據總部在北京的多維新聞消息,去(2017)年1~11月就發生不下10起的嚴重飛行事故,造成至少7名飛行員喪生。今年第一個月就發生2起嚴重飛行事故,外界想問,中共空軍的事故率到底算不算高?

據北約國家公開資料顯示,美軍的F-16戰鬥機,平均飛行10萬個小時發生3~4次的事故;最先進的F-22,平均飛行10萬小時有5~6次的故障,這些資料相對透明一些,而中共的軍事事故從來都是機密,透明度較低。

中共綜合科技實力與目標有差距

文昭談到,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放風的是內幕人士,他認為發生墜機事故並不是出自於人的素質與經驗問題,而是裝備本身就有缺陷,技術能力上達不到、不過關,「硬讓飛行員去練就是危險度很高,本來是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條件支持,但你不提供,他做不到,當然事故頻發,這種事情靠人力很難扭轉,所以對空軍打擊較大。」

圖為共軍轟炸機(上)飛經台灣附近空域,中華民國空軍出動經國號戰機(下)警戒。(中華民國國防部提供)

文昭說,軍事科技是一國科技力量最尖端的部分,假如連內幕人士都說軍事科技的現狀和北京提出的目標之間有一個致命的鴻溝,「還不是一點、半點兒的差距」,也就是說國家整體的綜合科技實力,和中共所標榜的目標之間,恐怕也有不小的鴻溝。

據統計,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顯示當局把科技目標看得很重,而當今的電腦與訊息技術革命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更被中共視為趕超世界領先水準千載難逢的機會。

技術革新收益須遠大於成本

不過,文昭表示,中國的企業家們,在一個關鍵問題上的處境,甚至還趕不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人的條件,而這個關鍵問題就是「私有產權」。

他提到,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是一項具有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其產生的收益必須遠大於投入的資源,才能彌補該風險成本,才會有人願意去投資,「如果不能保證投資收益能安全地進到自己的口袋中,企業家為何要冒險?又不是吃飽了撐著。」

文昭說,如果企業家支持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能夠獲利數十倍,結果發財後,統治者就眼紅,剛好政府所欠的外債到齊了還不上,看這企業家最高調也沒什麼靠山,隨便安上異端或是黑社會分子的罪名,就得以把其財產充公,在此環境下,企業家有什麼積極性去搞技術創新呢?「把銀子全埋在自家地窖就好了,或是去買土地,收購不容易變現的資產,還相對安全一些。」

中國企業家活在政府鍘刀之下

他提到,英國的近代產權制度從17世紀早期開始確立,通過「光榮革命」和訂定《權利法案》,從中觀察到英國在保護私有產權與限制國王權力的憲政推動,其實是同一個進程,並在歷史進程中逐漸沉澱為全社會的習慣,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的社會潛台詞,經歷了大約100年,工業革命終於在英國發生,意即私有產權的牢固不可撼動,是工業革命發生的必要條件,「光有這條件是不夠的,但沒有它是絕對不能發生」。

文昭強調,但回頭看中國,現在都第四次工業革命了,而中國企業家們在私有產權問題上的處境,還趕不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的狀況,「中國企業家每一分鐘都還生活在中共政府鍘刀的威脅之下」。因此當談論技術改變生活的議題時,應首先明白,技術進步並非憑空從天才頭腦裡迸出來的,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關係的產物。◇

責任編輯:于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