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方:三中全會機構改革 改什麼?

A live picture of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is seen on a screen during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on March 13, 2016.
China’s leaders are meeting this week for the annual rubber-stamp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where Premier Li Keqiang set a growth target of 6.5-7.0 percent for this year. / AFP / GREG BAKER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8年02月28日訊】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前到2月下旬開,引來驚詫一片。嚴格來講,此會只是原版二中全會的替代品,並沒有破例。因二中全會開成了專門的修憲會議,當局只好拿三中全會補缺人事議題。
問題是,為什麼中南海不在一次全會中解決掉修憲和人事兩個議題,而要分開兩次來解決呢?
一種合理的猜測是,修憲和人事議題都有點大。修憲是習思想、監察委、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三樣東西同時到位。人事議題,已不僅僅是國務院、人大、政協的高層人選,而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正因為議題大,來自政治對頭的阻力也會相應升級。而習近平雖然大權在握,但兩件大事分開,逐個擊破,會更利於議題過關。於是,全會開會的格局就變成這樣了。
此前中共搞的機構改革,在文革後,大的有六次,分別在1982、1988、1993、1998、2003、2008年鋪開。平均五、六年一次,一般稱為國務院或政府機構改革。這次是時隔10年再提機構改革,而且升級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從「政府」上升為「黨和國家」,其中一個可見的原因是,這次兩會要成立的監察委是與國務院平行的機構,用國務院或政府改革的提法已無法罩得住,所以需要搬出「黨和國家」的大帽子。
坊間流傳一份將行的「大部制改革」方案,改制力度之「大」,幾乎等於把當前的國務院整個重組,這種「腦洞大開」方案更像是民間「獻策者」杜撰的版本,把國家層面的改制看的過於簡單。2016年軍改之前,各路軍迷也是「獻策」頻出,但事後證明均與實際相差甚遠。
此前中共每一次大的政府機構改革,因為涉及各部委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合併之後誰留誰去的致命問題。中共高層為了穩定官心,要與各相關部委開很多大小會議磨嘴皮、談條件,而且經歷「持久戰」之後,最終平衡了各方利益的版本往往還打不小的折扣。
而習近平十九大剛剛拔掉江家的雜草,種上習家的稻子,連國務院、人大、政協的高層人事都還未落實。顯然,在短時間內,習還騰不出手來搞這棘手的「大部制」。
對習近平而言,當前要務是讓習家軍非黨序列的「蘿蔔們」各就各位,放到早已備好的「坑」裡去。然後把「一委一行三會」的未來框架定下來,主管金融、貿易的副總理在緊隨其後的「兩會」獲任命後披掛上陣,帶著各路人馬應對金融亂局和中美貿易這兩個火燒眉毛的問題。
不過,雖然近景難有大變,但若從中景望去,既有軍改這樣「天翻地覆」的前車,以習總第一任期的怪招迭出,這「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從「政府」上升為「黨和國家」層面,只怕就不是徒有虛名。在習的第二個任期內,這就未嘗不會結出一個碩大的奇異果來。#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