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帶孩子去健身中心,停車場比較擠。
先生開車,我看到一個車位,就提醒他停過去。他瞥了一眼,繼續向前開,說:前面有輛車正在倒出,停那兒離健身中心入口近,可以少走幾步。我並不介意多走幾步、少走幾步,停車場那麼擠,能停下就不錯了。但既然他決定了,我就不再多說。
結果,我們開過去了發現,那個車位特別窄,之前那是輛轎車,車身窄,我們開的是越野車,比較寬,那個位子根本停不下。沒辦法,掉頭也沒空間,先生只能倒車出去。我埋怨了幾句,看到第一個車位的時候就應該停下,非要計較那十幾米的距離。
埋怨完,我自己感覺到不妥,雖然在說先生,但那也是我常犯的毛病,是絕大多數人都有的特點。當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能很快做出決定;當有選擇的時候,便要對比、挑選最佳選項。就像停車,眼前明明有車位,但看到前方還有車位,而且可以少走幾步,我們就會選擇下一個車位。
也就是說,我們做決定不是根據自身需求,而是要選最優。正是這種心態常常導致我們走彎路,撿不到芝麻還丟了西瓜。要選最優,聽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要分事的。
重大的事情當然需要前思後想、對比分析,而生活中的瑣事並不必那麼麻煩,能滿足需求就夠了。就像今天我們在健身中心停車場找車位,無非是要把車停下,當看到第一個車位的時候就足以滿足需求。先生要停到離入口更近的車位,那其實已經在我們需求之外了。
有多少時候,我們的心思放到了類似「尋找下一個車位」這樣原本不值得我們耗費精力的瑣事上。有能夠滿足需求的選項,我們卻不想要,還是要繼續找。也許能找到更理想的吧,也許找不到,還要費力倒回來。面對瑣事,如果理智一些,只以是否能滿足需求來衡量,一切就會簡單許多吧。@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