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五金第十四卷──錫
錫在中國的分布偏於西南各地,東北很少。古書中將錫稱為「賀」,因為廣西臨賀縣(今賀縣)產錫最盛,故而得此名。現在供應全國的錫,單是廣西南丹、河池這兩個州就佔十分之八,湖南的衡州(今衡陽)、永州(今江永)次之,雲南的大理、楚雄雖然產錫甚多,但路途遙遠,難以運輸。
錫有山錫、水錫兩種。山錫中又有錫瓜、錫砂兩種。錫瓜塊大如小葫蘆,錫砂像豆粒,都是挖土不甚深便可得到。有時土中礦脈充斥,便從山土下落,任人拾取。
水錫出於衡州、永州的小河中,廣西則產於南丹州境內的河中。其質地為黑色粉狀,像用籮篩過的麵似的。南丹河裡所產的水錫,居民在前十天從南淘到北,後十天又從北淘向南。越是淘取,砂錫越是日漸生長,百年不竭。但勞累一天,淘洗、熔煉後不過得一斤錫。再將爐炭成本計算在內的話,所獲之利並不多。南丹山錫產於山的背陰,其地無水淘洗,可用許多竹筒接成水槽,從山的陽坡引水淘洗土滓,然後入爐。
煉錫時也用洪爐。內裝入錫砂數百斤,堆架起來的木炭也用數百斤,鼓風熔煉。火力到時,如錫砂還不能立刻熔化,就要投入少量鉛作引子(以降低熔點),錫才開始順暢地流出。也有用別處煉錫時剩下的爐渣作引子,此時爐底下用炭末、瓷器粉末鋪成平池,旁邊安裝鐵管作為小槽道,錫熔化時就會流出到爐外的低池內。錫剛出爐時顏色潔白,然而太脆。一錘打便要破裂。向錫中加入鉛才能使其變柔,這樣才能用來製造器物。賣錫的人在其中摻雜的鉛太多,要想提純,便將其熔化後放入醋中淬八、九次,鉛便會化成灰而除去。生產錫只有這個方法。
煉丹術著作中說,從馬齒莧可取得草錫,這是荒誕的說法。所謂砒是錫礦苗的說法,也是荒誕的(編按,此說有誤,中國錫礦床多含砷毒)。
原文
《天工開物》五金──錫
凡錫,中國偏出西南郡邑,東北寡生。古書名錫為「賀」者,以臨賀郡產錫最盛而得名也。今衣被天下者,獨廣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則次之。大理、楚雄即產錫甚盛,道遠難致也。
凡錫有山錫、水錫兩種。山錫中又有錫瓜、錫砂兩種,錫瓜塊大如小瓠,錫砂如豆粒,皆穴土不甚深而得之。間或土中生脈充牣,致山土自頹,恣人拾取者。水錫衡、永出溪中,廣西則出南丹州河內,其質黑色,粉碎如重羅麵。南丹河出者,居民旬前從南淘至北,旬後又從北淘至南。愈經淘取,其砂日長,百年不竭。但一日功勞,淘取煎煉,不過一斤。會計爐炭資本,所獲不多也。南丹山錫出山之陰,其方無水淘洗,則接連百竹為梘,從山陽梘水淘洗土滓,然後入爐。
凡煉煎亦用洪爐,入砂數百斤,叢架木炭亦數百斤,鼓鞴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鉛少許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或有用人家炒錫剩灰勾引者。其爐底炭末、瓷灰鋪作平地,傍安鐵管小槽道,熔時流出爐外低池。其質初出潔白,然過剛,承錘即拆裂。入鉛制柔,方充造器用。售者雜鉛太多,欲取淨則熔化,入醋淬八、九度,鉛盡化灰而去。出錫唯此道。方書云馬齒莧取草錫者,妄言也;謂砒為錫苗者,亦妄言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