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五金第十四卷──銀(附硃砂銀)

《天工開物》煉銀法 硃砂銀怎樣騙人

作者:宋應星 譯者:汪水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23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五金第十四卷──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中國產銀的地方,在浙江、福建舊時有坑場,本朝(明朝)初期,有的開採,有的關閉。江西饒州(今鄱陽)、廣信(今上饒)和瑞州(今贛州)三處有銀礦坑,但從未開採。湖南辰州(今沅陵)出銀,貴州出於銅仁,河南宜陽的趙保山、永寧的秋樹坡、盧氏的高嘴兒、嵩縣的馬槽山,以及四川會川(今會理)的密勒山、甘肅大黃山等地,都是產銀的美礦。其他地方難以枚舉。然而經營的規模有限,很不景氣。每次開採若產量不足,還不夠償付搜括與加派下來的苛捐雜稅。如果法制不嚴,盜礦而引起的爭訟就會釀成禍亂,因之禁令也就越來越苛刻。河北、山東各省地氣寒而礦層薄,不產金銀。然而總計以上八省所出之銀,尚不敵雲南一半,所以開礦、煉銀只有在雲南可以長期持續下去。

雲南銀礦中以楚雄、永昌、大理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鎮沅又次之。石山洞中有銀礦砂,其上出現一些堆積起來的小石,微帶褐色,礦藏分成枝叉般的礦脈。採礦者挖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能以日、月計之。找到土內的銀礦苗後,便知道「礁砂」(黑色銀礦石)之所在。礁砂都藏在深土中,像樹枝那樣分布。各個人沿著銀礦脈走向分頭挖進。坑道內要橫架木板支撐洞頂,以防坍方。採礦工點燈沿礦脈揮鋤挖掘,得礦方止。土內的銀苗有黃色碎石,或土石縫內有亂絲形狀的東西,這就說明離銀礦不遠了。

能煉出銀的礦石叫「礁」,其中細碎的叫「砂」,表面分成樹枝形的叫「」,包在外面的石塊叫「礦」,大塊的有斗那樣大,小的像拳頭大,都是廢棄無用之物。「礁砂」的形狀像煤炭,下面是一些石頭而顏色不很黑。礁砂分高低幾等(商民挖穴取礁砂,先交官府檢驗、辨別,然後定稅)。取出的土以斗計量,交給冶煉工。品位高的一斗可煉出六、七兩銀,中等的得三、四兩,最下等的只得一、二兩(特別光亮的礁砂,品位不高,得銀偏少)。

銀礦砂入爐前,要首先揀凈淘洗。煉銀的爐子是用土築成的,土墩高約五尺,底部鋪上瓷屑、木炭。每爐裝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在周圍堆架起來。靠近爐旁砌一垛磚牆,高和寬都是一丈多。將風箱安置在牆背,由二、三人拉動風箱通過風管送風。用牆擋住爐的高溫,鼓風的人才能安身。爐內木炭燒完時,用長鐵叉再將木炭添入。風力、火力足時,礁砂熔化成團,此時銀隱藏在鉛中(注,銀礦中常含有鉛),尚未脫離出來。共計礁砂二石可熔出團塊約一百斤。

熔爐冷卻後。將物料取出,另裝入分金爐(又名蝦蟆爐)內,用松木炭在爐內圍起,留出一穴門以辨火候。分金爐用風箱或用團扇送風,到一定溫度,鉛便沉下成為底子(爐底的鉛成為密陀僧形狀,另入熔爐冶煉,又成為扁擔鉛)。要不斷用柳枝從穴門縫中插入燃燒,待鉛的成分去盡後,便提煉成純銀了。剛煉出來的銀叫「生銀」。倒出來凝固後如果沒有絲紋,便要再熔煉一次,這時在其中可看到一點圓星,雲南人叫作「茶經」。此後向其中加入少許銅,重新用鉛來協助熔化,然後放入槽中凝結成絲狀(倒入槽中才出現絲狀,因四周被框住,銀氣不會橫溢走散)。雲南楚雄所產銀礦有所不同,其中含鉛甚少,必須從各地購入鉛以助熔煉。每煉含銀的礦砂一百斤,先將鉛二百斤放在爐的底部,然後鼓風將其熔煉成團,再放入分金爐中,使鉛沉下而結出銀,與上述方法是一樣的。銀就是用這種方法煉出的,此外再沒有別的方法。煉丹術方書和本草書沒有根據地亂想、妄注,可厭之甚。

在大地裡所含的礦藏中,出金之處三百里內無銀,出銀之所三百里內無金。大自然的情況,於此可見大概。有時僕役將掃刷的泥塵聚起,入水中淘洗,再煎煉出銀,名曰「淘厘錙」。用一天的功夫,少者可得銀三分,多者倍之。其所得的銀,都來自日常用的剪子、斧子刃部掉下的殘屑,或鞋底在鬧市上粘帶的土,或院內房內打掃下來的塵土拋棄在河沿,其中必雜有銀質。這並不是說淺浮的土面上能生出銀來。

世上所用的銀,只有紅銅與鉛兩物可摻雜在其中作偽。但將碎銀熔合成銀錠時,可除去摻雜的東西而製成純銀。方法是將其放在坩堝中用高溫爐火充分熔煉,撒入少量硝石,則銅與鉛都沉在堝底,名曰「銀銹」。從灰池中敲落下來的叫作「爐底」。將銀銹與爐底一同放入分金爐內,將木炭填入土製的甑中點火,其中的鉛先行熔化,流向低處(灰池),而銅與剩下的銀粘帶在一起,可用鐵條撥離開來,二者截然分離。人力與自然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其一斑。

附:硃砂銀

虛偽的煉丹術士利用爐火之術來迷惑人,只有「硃砂銀」最容易愚弄人。其製造方法是,將鉛、硃砂與等量的白銀放入坩堝內密封,加熱三七二十一日後,硃砂吸取銀氣,煉成為「銀」。將這種「銀」揀出一看,外表像銀而無銀的本質,只是廢物一塊。加入鉛與其煎煉時,越煉越減重,再煉幾次,竟完全消失。損失硃砂與木炭的資財,愚者貪心受惑尚不解此理,特記於此。

原文

《天工開物》五金──銀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凡銀中國所出,浙江、福建舊有坑場,國初或採或閉。江西饒、信、瑞三郡有坑從未開。湖廣則出辰州,貴州則出銅仁,河南則宜陽趙保山、永寧秋樹坡、盧氏高嘴兒、嵩縣馬槽山,與四川會川密勒山、甘肅大黃山等,皆稱美礦。其他難以枚舉。然生氣有限,每逢開採,數不足,則括派以賠償。法不嚴,則竊爭而釀亂,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齊諸道,則地氣寒而石骨薄,不產金、銀。然合八省所生,不敵雲南之半,故開礦煎銀,唯滇中可永行也。

凡雲南銀礦,楚雄、永昌、大理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鎮沅又次之。凡石山硐中有砂,其上現磊然小石,微帶褐色者,分丫成徑路。採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計。尋見土內銀苗,然後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別,各人隨苗分徑橫挖而尋之。上榰橫板架頂,以防崩壓。採工篝燈逐徑施钁,得礦方止。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其外包環石塊曰礦。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商民鑿穴得砂,先呈官府驗辨,然後定稅。)出土以斗量,付與冶工,高者六,七兩一斗,中者三,四兩,最下一,二兩。(其礁砂放光甚者,精華洩露,得銀偏少。)

凡礁砂入爐,先行揀淨淘洗。其爐土築巨墩,高五尺許,底鋪瓷屑、炭灰,每爐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叢架。靠爐砌磚牆一朵,高闊皆丈餘。風箱安置牆背,合兩三人力,帶拽透管通風。用牆以抵炎熱,鼓鞴之人方克安身。炭盡之時,以長鐵叉添入。風火力到,礁砂溶化成團。此時銀隱鉛中,尚未出脫,計礁砂二石溶出團約重百斤。冷定限出,另入分金爐(一名蝦蟆爐)內,用松木炭匝圍,透一門以辨火色。其爐或施風箱,或使交箑。火熱功到,鉛沉下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樣,別入爐煉,又成扁擔鉛。)頻以柳枝從門隙入內燃照,鉛氣淨盡,則世寶凝然成像矣。此初出銀,亦名生銀。傾定無絲紋,即再經一火,當中止現一點圓星,滇人名曰「茶經」。逮後入銅少許,重以鉛力熔化,然後入槽成絲。(絲必傾槽而現,以四圍匡住,寶氣不橫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異,彼硐砂鉛氣甚少,向諸郡購鉛佐煉。每礁百斤,先坐鉛二百斤於爐內,然後煽煉成團。其再入蝦蟆爐沉鉛結銀,則同法也。此世寶所生,更無別出。方書、本草,無端妄想妄註,可厭之甚。

大抵坤元精氣,出金之所,三百里無銀,出銀之所,三百里無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見。其賤役掃刷泥塵,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錙。一日功勞,輕者所獲三分,重者倍之。其銀俱日用剪、斧口中委餘,或鞋底粘帶,布於衢市,或院宇掃屑,棄於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淺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銀為世用,惟紅銅與鉛兩物可雜入成偽。然當其合瑣碎而成鈑錠,去疵偽而造精純,高爐火中,坩鍋(堝)足煉。撒硝少許,而銅、鉛盡滯鍋底,名曰銀銹。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爐底。將銹與底同入分金爐內,填火土甑之中,其鉛先化,就低溢流,而銅與粘帶餘銀,用鐵條逼就分撥,井然不紊。人工、天工亦見一斑云。

附硃砂銀

凡虛偽方士以爐火惑人者,唯硃砂銀愚人易惑。其法以投鉛、硃砂與白銀等分,入罐封固,溫養三七日後,砂盜銀氣,煎成至寶。揀出其銀,形存神喪,塊然枯物。入鉛煎時,逐火輕折,再經數火,毫忽無存。折去砂價、炭資、愚者貪惑猶不解,並志於此。

【注釋】
◎榰:讀之,柱腳,引申為支柱。
◎篝燈:篝讀勾,竹籠。篝燈,採光照明的燈籠。
◎箑:讀剎,扇子。
◎陀僧:密陀僧,氧化鉛,常態為黃色。
◎甑:讀贈,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
◎硃砂銀:硃砂與鉛合溶成鉛汞齊,呈銀色,可冒充銀。
◎方士:煉丹家。@#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