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傳統建築之美——四大古橋(下)

編寫:高天韻
font print 人氣: 20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國是橋的故鄉,造橋歷史長達三千多年。自周文王時期的渭水浮橋起,歷代能工巧匠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數百萬件傑作。一座座梁橋、浮橋、拱橋、索橋,如玉帶、似長虹,跨越水流或山谷。它們設計巧妙、結構堅固,連接兩岸人家,也串連起許多神奇的故事。千百年來,古老的橋梁承載著風吹雨打,日夜駐守,傾聽歲月的低語、擁抱海河之壯闊。

(接上文)

泉州洛陽橋——最早的跨海石橋

「路盡平疇水色空,飛梁遙跨海西東。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明徐火勃《詠萬安橋》)

洛陽潮聲,名滿泉州。洛陽石橋,威震四方。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氣魄雄偉、工藝高超,擁有「海內第一橋」、「天下第一橋」之美譽,與河北趙州橋齊名。

相傳唐朝時,唐宣宗微服出巡至泉州惠安縣西北的一條河旁,稱其周邊的風景與洛陽有些相似,此河遂得名「洛陽江」。古時的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祈求平安過渡,便稱此渡口為「萬安渡」。

據《泉州府志》記載,北宋慶曆年間,當地人李寵曾在萬安渡以石塊砌成橋墩、以木板作橋面搭建浮橋供人過江,但該橋多次被沖毀。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王實等人在浮橋的基礎上修建石橋,標誌著洛陽橋正式動工,後來,蔡襄調任泉州知州,在位期間主動參與並主持建橋工程。

蔡襄與主要造橋者盧錫等人,集思廣益,因應江寬流急的難題,創造了「筏形基礎」的新方法。他們在江底沿著橋的中線拋下大量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二里長的水下長堤,作為橋墩的基址,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一排橫、一排直地壘砌橋墩。這種技術,歐洲人直到19世紀才開始採用。洛陽橋的橋墩也很有特色:頭尖、中間大,狀如船形,可經受上游江流和下游海潮的交互衝擊。

為了鞏固橋基,工匠們在橋下養殖牡蠣,利用其繁殖速度快、外殼附著力強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整體。「種蠣固基法」開創了將生物學應用於橋梁工程的世界先例。

在沒有起重機械的情況下,運送上噸重的條石來鋪設橋面是一大挑戰。北宋先人採用了節省人力的「浮運架梁法」。他們先用船筏浮載石梁,運至橋下定位,然後利用潮水漲落,將石塊升至墩面,再加以固定。這種「浮運」法,現在也很通行。

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陽橋終於建成,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全部由民間捐資。蔡襄為此題寫了153字的《萬安橋記》,概述建橋的過程、橋之功用及築橋功臣,其中寫道:「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為其長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者: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波、宗善等十有五人。」

洛陽橋飛渡洛江天塹,轟動一時。泉州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港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此橋極大地促進了泉州的區域交通、經濟發展及海外經貿活動,而且觸發了當地的造橋熱潮。在這個時期,福建新建的石梁石墩橋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在中外建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洛陽橋從江岸的石砌江堤延伸而出,經過名為「中洲」的江心小島,南側接入洛江區境內。此橋原長1116米,闊約5米,橋墩46座,橋孔47個,橋欄柱500根,柱上端雕有許多石獅。現存橋長的最新實測數據為731.29米,這是由於兩岸大量工程占據了部分引橋橋面所致。

洛陽橋還附帶著許多文物古蹟:「中洲」島上現存兩座石亭,護欄外側現存7座石塔。南北兩側橋頭各有兩尊護橋石雕神像,均為北宋時期所作。橋的北側、「中洲」和南側共有26方修橋碑記。後人為紀念蔡襄,在橋南建造了蔡忠惠公祠,《萬安橋記》石碑即立於祠內。

潮州湘子橋——世界首座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潮州八景之一,位於廣東潮州古城的東門外,橫跨韓江,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的交通要津。它是世界上首座啟閉式橋梁,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屬中國古橋的孤例。

廣濟橋初名康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最早是由浮船連結而成的浮橋,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至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由於水急浪大和漕運的需要,中段未建成石墩,而以24條木船接成浮橋。

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開始主持重修損壞嚴重的大橋。他籌募一萬多兩金銀,全面加固橋墩,並用几千斤重的鐵索將24條新木船連結起來,終於連貫東西,民眾不再需要擺渡過江。王源還用修繕的盈餘在橋上修築了12座樓閣、126間橋屋,供商家使用。

後來梭船在嘉靖九年減少了六條,「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形成。清乾隆進士鄭蘭枝在「潮州八景」詩中歎曰:「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

每當韓江發洪水時,浮船橋段被解開,洪流得以傾瀉,江水對橋墩的衝擊力也可緩解。梁舟結合之舉,不僅具水利功效,而且令大橋在動靜起伏中顯得變化多姿。清朝文人檀萃在《楚庭稗珠錄》之《粵囊》裡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開,以通舟棋。」

廣濟橋別具一格,它既是水陸必經之路,又作關卡。官府曾在橋上設稅所,收取鹽稅。橋上往來行人絡繹不絕,店鋪林立,有茶樓、酒肆飯館,也有唱戲的、下棋的、耍猴的、問卦的,熱鬧非凡。明清時期不少文人都描寫過「一里長橋一里市」的潮景風情。

近八百年來,廣濟橋歷經多次修繕。目前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

廣濟橋從無到有,從簡單至華美,歷經宋明兩代、前後兩百餘年。關於這座橋,民間流傳著許多趣事奇談。

潮州知府王源在任時主政有方、修橋利民,他率眾「撲石」的事蹟甚為神奇。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海陽縣誌》對此有明確記載。

話說王源擴建湘子橋期間,西湖山上有兩塊巨大的、狀似蟾蜍的怪石經常作怪,導致潮州常鬧水災火災。王源聽聞,便帶領官民一百人上山劈開巨石,不僅消除了禍害,還為建橋補充了石材。正統元年七月初七,王源題寫了除怪石詩,此詩及「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的字樣均被刻在石上,但是「文革」時,韓江改道,此石被炸毀。

湘子橋的東橋,有一座牌坊,上書「民不能忘」。這是潮州民眾為紀念清咸豐年間的知府吳均而設的。某年,韓江水漲,漫上城牆,情況危急。吳均於東門樓上祭水,但水一直不退。吳均便把自己的官帽和官服都扔到水裡,表示與潮城共存亡,而洪水居然退了。這便是「吳府公祭水」的佳話。

「仙佛造橋」的傳說流傳最廣。相傳唐代文學家韓愈被貶任潮州刺史後,他請侄孫韓湘子等八仙與潮州的廣濟和尚鬥法造橋。兩人分別從江的東岸和西岸往中間修,天亮時鬥法結束,橋還沒有造完。廣濟和尚就用禪杖、何仙姑用蓮花化作了巨纜和十八隻梭船,把兩段橋墩連接起來。因此,江東岸和西岸的居民給橋取了不同的名字:「湘子橋」和 「廣濟橋」。

結語

潮起潮落,古橋巍巍。橋因水而成,承上天之力、將非凡的綺麗溶於自然、匯入歷史。先人的智慧、傳統的神力,寫下永遠的傳奇。@*#◇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所謂「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改造」和「改善」的旗號下,大批文化遺蹟被接連剷除,古老民居被推倒,歷史街區迅速萎縮。傳統的價值,隨著美麗載體的消亡而不斷地被剝離。悠悠古風不再,哀哉中華!
  • 現存的角樓設計精美奇特,蘊含了陰陽五行觀和中庸思想,是紫禁城內造型最為複雜的建築,其工藝之高超舉世罕見。它典雅、莊重而優美。有人認為,角樓是故宮建築的精華所在。
  • 天壇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園林,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據說,一位法國建築專家到此遊覽後,感嘆道,摩天大廈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
  • 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和潮州湘子橋被列為中國四大古橋。這些橋梁是世界建築傑作。
  • 北京故宮,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於永樂十八年竣工,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之一。這座宏偉的宮殿見證了中華民族藝術與科技文明,創下了600年在風雨中不淹水的建築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的輝煌與智慧。然而,這傲人的成績,在2023年卻被打破了……帶給我們什麼思考的問題?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工程建築涉及軍事防禦、水利堰渠水道、皇宮帝陵、交通橋梁和宗教建築與藝術等等的範疇。其中的萬里長城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個,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著錄的灼灼星曜,閃爍著中華建築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在西元前的中土秦國境內蜀郡,李冰父子營造了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的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實證了神傳文化科學文明的卓越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