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在本週的中美兩國首腦會晤前,中共駐美大使崔天凱日前接受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採訪,意外地透露了中共的貿易戰底牌。
從週一的採訪內容看,中共急切希望能在川習會上達成停火協議,其預期的會談成果是達成指導性的框架協議,但在美方關切的知識產權問題,包括強制技術轉讓方面中方將堅持一概否認的立場。
11月26日,川普對《華爾街日報》表示:「美方唯一能夠接受的協議是,中國(中共)必須同意對美國開放,與美國公平競爭。」
中共期待貿易戰停火
外界指,崔天凱透露,中共期待貿易戰停火的信號。崔天凱過去多次公開指責川普政府沒有誠意進行貿易談判。對華日的第一個問題「怎樣才算貿易談判有足夠誠意?」,崔天凱回答說,必須立場明確和前後一致。「你不能前一天達成一些暫時協議,第二天就拒絕。」
「崔天凱的回答其實透露了中方急切想要暫緩貿易戰,以及達成一鎚子買賣的心態。」紐約時事評論員朱明博士說。
眾所周知,美國財政部長姆欽(Steven Mnuchin)與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5月曾達成暫時停火協議,但很快被總統川普(特朗普)否決。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美達成暫時協議後,劉鶴立刻在華盛頓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這非常罕見;而新華社的快訊標題亦直接使用「停火」一詞。
朱明分析說,崔天凱的發言要對照來看。對中共來說,中美貿易衝突以來,國內企業倒閉、民眾消費降級、經濟進入寒冬,暫時停火當然最有利。
但對美國而言,如果中國(中共)只是同意多購買點美國產品,但拒不改變其重商保護主義以及停止補貼超大規模的高科技企業,那將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結果。
「崔說前後一致的意思,像是希望美國不再升級貿易衝突、不再繼續推動貿易議程,這顯然不現實,因為中美之間不是簡單的關稅問題,而是中共長期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扭曲了正常的貿易關係。」朱明說。
川習會預期結果
崔天凱在被問到對G20峰會兩國首腦會晤的預期,他表示,希望雙方領導人審視美中關係的發展,並就兩國關係走向以及如何共同開展這一「重要與複雜」的關係給出「明確戰略指導」。
這種預期與美方高層透露的信息接近。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日前告訴媒體,川習會最可能的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往前推進的「框架協議」,一個指導大方向的協議。
不過,雙方能否達成框架,達成何種程度的框架都是未知數。
中美領導人在11月1日通話後,中共官方媒體報導,習近平表示,「兩國經濟團隊要加強接觸,就雙方關切問題開展磋商,推動中美經貿問題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而川普就只在社交媒體推特發了一則推文說,「跟習進行了長時間的良好通話,重點在貿易……將在阿根廷的G20峰會上繼續這些討論」。
11月14日,美國媒體報導,北京向美方的貿易要求提交書面回應,內容包括142項承諾項目,但兩天後,川普表示,因缺少對四或五項重要要求的回應,他還沒能接受這份清單。
外界認為,美中雙方對貿易談判一冷一熱的反應對比鮮明。
綜合多方信息,大多數美國專家都預測,中美貿易戰最好的結果就是達成初步貿易諒解協定,美方同意暫時停止推動新的關稅議程,市場可能會出現暫時性反彈,但是知識產權盜竊和中共國家支持的競爭政策將繼續成為未來的關鍵角力點。
最差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聲明,當然哪怕只是中美兩國首腦象徵性會晤,也能讓股市短期反彈,長期則繼續承壓。
週一,《華爾街日報》報導,對於本週的川習會,中共官員表示,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說服華府暫停明年1月1日提高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由10%提高到25%)。對此,川普說,美方不太可能讓步。
他說:「如果我們沒有達成交易,那麼我將對其它的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0%或25%的關稅。」
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利文斯頓(Steven Livingston)在中期選舉前曾告訴美國之音,川普總統不是一個會退縮的人,他不會突然改變對華貿易政策。
繼續在知識產權上攪渾水
知識產權是本輪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同時也是美方一直關切的核心焦點,但中方從來都是使用「概不認帳」的做法。崔天凱在接受採訪時,除了一如既往地否認中共存在強迫在華外國企業轉讓技術外,他這次還補充說「你必須給我們指出具體案例」。
美國經濟學家侯特(Thomas Hout)和葛馬瓦(Pankaj Ghemawat)對在華外國企業進行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的結論刊登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在華跨國公司工作的高管私下承認,對強制技術轉讓(在中國)提出正式投訴或提起訴訟通常不會帶來絲毫好處。」文章寫道。
其實,中共強迫外企技術轉讓的具體案例,美國官方報告中已說得足夠詳細。
美國政府3月公布的301調查報告(逾200頁)中列舉了多個強迫技術轉讓以及知識產權被竊取的案例;上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再次公布301報告的更新報告,也引用多個案例指正中共在強迫技術轉讓、侵犯知識產權方面「沒有調轉方向」。
崔天凱在採訪中再次轉移視線,指在華企業技術轉讓是兩家企業之間的交易行為,並將現在的情況歸咎於市場競爭的結果。他說,因中國企業學會國際競爭,導致市場現在的競爭比過去更激烈。
歐盟在華商會對歐洲企業之前進行的一項調查已經發現,如中方取消強制與中國企業組成合資企業的要求,只有12%的受訪者會選擇與現有的中國合資企業合作。這意味著技術轉讓並非外國企業自願,而是因為無法排除行政干預的影響。
美國作家普魯道姆(Alex Prud’homme)的研究更是揭示了這種現象的實質。他寫道,(在華)外國公司是被給予一定靈活性,讓其決定是否要遵守中國(中共)的強制技術轉讓(FTT)政策,但事後都毫無例外地證明,所有不遵從中共意願的嘗試,其面臨的結果是企業必遭到當局的各項違規指控。
再拋貿易戰新「威脅論」
在接受華日採訪時,崔天凱更拋出新的「威脅論」。他說,儘管美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良好,但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發生與10年前類似的危機。
在記者追問,他指的是否是如果貿易衝突惡化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崔則避開直接回答問題,但暗示,如果中美經濟合作不可持續,可能削弱外界對全球經濟的信心。
朱明表示,短期看貿易戰對中美兩國的影響,一定有特定的部門受損;長期看,糾正中共長期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對全球都有益。
中國問題專家橫河在希望之聲的節目中談到,中美貿易戰,中共是背水一戰,美國其實也是背水一戰。「如果美國主要要求達不到的話,這場貿易反擊戰就白打了,而且戰後建起來維持70年的國際秩序就難以為繼。」他說。
橫河分析說,若中方不進行結構性的改變,貿易戰可能就會過幾年再來一次,美國當然希望一次性解決問題。「儘管美國從來沒有提出中共需要在體制上,或者是在政治結構上做出改變,但這種經濟上的要求實際上直指的就是它的體制。」他說。
前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張煒近日在英國BBC發表文章(題為「觀點:美中貿易戰是全球新冷戰的前哨戰」)指,從根本上看,中美貿易對抗依舊是人心之戰,只要自由陣營在社會層面能夠對極權制度給全世界帶來的損害達成共識,他們則會憑藉著內生的技術、人性和根本制度優勢,最終戰勝違反人性和破壞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