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名畫欣賞

【文史】歲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賞(上)

作者:鄭行之
在中國,竹子被喻為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的君子。人們把梅蘭竹菊合稱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種「歲寒三友」的說法,指的是松竹梅。在風雅這一區塊中,竹子從不缺席。(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北宋蘇軾詩《於潛僧綠筠軒》‧節錄

在中國文化中,竹子被喻為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的君子。人們把梅蘭竹菊合稱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種「歲寒三友」的說法,指的是松竹梅。在風雅文化中,竹子從不缺席。

竹子的生長方式與眾不同,首先是嫩筍破土而出,逐節上升,開枝發葉,象徵「有志有節」。竹竿外表光滑潔淨,不易攀附蔓生植物,象徵「不趨炎附勢」;而竹的內部是空的,象徵「清虛自守」。整體竹株看起來似弱而堅韌,風來順風,雨來承雨,雪來載雪,時時「以柔克剛」。中國古人就愛竹的傲岸與清虛。

畫竹,可說是一種永不孤寂的主題;墨竹,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那麼在畫竹文化中,孕育出哪些名家?作品表現了什麼特色呢?

首開畫竹之風的是誰?關羽、吳道子、王維、唐玄宗……等等都有人傳說,眾說紛紜。早傳的一位墨竹名家是唐代蕭悅,北宋宮府藏有他5幅作品,只是於今失傳。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推崇蕭悅「工竹,一色,有雅趣」,就是說他專攻竹畫,畫的竹富有雅趣。

宋朝文同 胸有成竹

到了宋代,畫竹以文同(1018年-1079年)最傑出。文同,字與可,曾出任湖州和洋州的知州,人稱「文湖州」。

文同任洋州知州時,得知洋州城北有個篔簹(音:雲當)谷,谷中種滿了竹子,竹林處處,茂林修竹,正是文人雅士最心儀的處所。文同在谷中蓋了座亭子,政務之餘,常偕妻友來此遨遊、觀竹。因長期細致地觀察,久而久之,他胸懷千山萬豁,都是竹。畫的竹一幅比一幅精采。而且他特別擅長於畫墨竹,當時學他畫風的人相當多,有「湖州竹派」之稱。

宋代晁補之說他畫竹時,「胸中有成竹」(《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蘇東坡也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意思是說,文同畫竹子時不但忘了身旁的人,最後連自己都忘了,一心只有竹,甚至化身為竹,才能不斷地畫出這麼清新、足以傳世的畫作。

北宋 文同《墨竹圖》(公有領域)

一般人畫竹賞竹大都以人習慣的角度來看來畫,由下往上,適合於視線的行進。習慣於這樣的美學角度的人,乍看文同這幅竹畫,不免吃驚。

畫面中,只有一根主幹,由上而下,呈S形,它的細枝不管濃密稀疏,都順著主幹的彎度在走。從細枝長出來的葉子是整幅畫的精華,在文同筆下,如劍如矢、濃濃淡淡的葉片,也和細枝一樣,都隨著主幹的走勢而行。畫中的竹子彷彿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彷彿在「舞動」著。文同抛開「神似」「形似」這些問題,只以藝術家的直覺去畫,「意在筆先」,在他來講,每片葉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化身為畫中的粒子,簇擁著旋轉的主幹與細枝,共同譜成了一個諧和的、生命力無窮的小小世界。

文同打造的這幅竹畫影響了後代不少的墨竹畫家,我們看到後世也出現了一些似曾相識的畫作。不過,文同在這幅畫中所透出的威勢,那種仿若從天而降,帶著無窮活力與內涵的氣韻,不是一般人所能照搬的。

元代柯九思 以書入畫

元代出現了許多畫竹大家,比如趙子昂、管道昇、柯九思、鮮于樞、吳鎮、倪瓚。就如前人一般,他們也想研究發展獨到的畫竹方法,一方面想通過竹子表達自我,一方面也想使竹畫更加生動、鮮活,更富生命力。

柯九思(1290-1358年?),號丹丘生,文物鑑藏家,畫家,浙江仙居人。《清閟閣墨竹圖》是柯九思為倪瓚所畫。(「清閟閣」是倪瓚的齋號)

在技法上,畫竹可分為勾勒法的「畫竹」與寫意法的「寫竹」。柯九思此幅畫兩者都有,兼寫兼畫。他以披麻皴來畫岩石,營造出渾厚有重量、有立體感的岩體;而墨竹則師法文同。他以中鋒用筆,先以淡墨寫竹幹,竹幹圓渾有光澤、透亮;竹節上下勾線,中間留白,以虛代實,只在兩端重複加墨,再以水染之,由淺入深的墨韻,十分引人,也非常悅目。

他行筆畫竹葉則是既沉著又飄逸,均勻外張而有神,末稍也留得比較長。葉片有濃淡之分,在墨葉之後,隨機加上淡色葉子,層次繁多的「淺色」,不但簇擁出秀逸富神采的葉叢,也拉出前後距離,產生空間感。然後再在竹葉竹節中,隨機加畫勁挺又有彈性的細枝,穿插引領,深淺自如,使竹叢更顯茂密精彩,生動的氣韻也由此而生。

那時的文人倡導「以書入畫」,寫竹時藉書法的筆法來豐富畫面的層次。元代畫家趙孟頫說寫竹還須八法通,八法就是大家熟知的「永字八法」。柯九思寫竹看來比較偏向這種解讀方式,以書法的筆法作畫,使畫面更調和統一。

另有一種解讀是,除了要求筆法、墨色富於變化、更有韻味之外,同時讓書法以題款和詩文的形式進入畫面。此時,必需留意文字的安排,包括字體的大小、句式的高低長短、題款字數多寡,哪種字體才能和畫意搭配,等等都必需細心審視經營,才能為「書畫一體」開創新的局面。

中國的竹畫裡有人生哲學,更有濃郁的文化質素。竹文化留下的美學意象,影響著後世的人,一代又一代。@*#(待續)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采薇圖》,乍看之下,會以為是個很浪漫抒情的畫作,其實非也。它是宋朝畫家李唐表現殷商末年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作品,這幅畫有導正人心的作用,也是李唐晚年人物畫中最傑出的創作,留與後世的南宋名畫之一。宋高宗鍾愛李唐的畫……
  • 《江帆樓閣圖》無一毫塵俗氣,藝林中有千里,成就得到歷代名家讚賞。本文細說《江帆樓閣圖》表現手法,忠於原物的工筆法,傅色古艷,筆墨超軼,傳經久遠,深透絹背,有入木三分之妙。
  • 讓我們隨著藝術家的詩章、畫作,「坐遊」秋日--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李白詩《古風》:「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這個被李白讚為既峻秀又美如芙蓉的華不注峰,又被元人趙孟頫為了安慰友人而畫入《鵲華秋色圖》中。展開了秋天裡的詩情長卷……
  • 在中國繪畫領域裡,將月色入畫雖然不易,也不乏以讚頌月亮而名傳後世的,我們一起來欣賞三幅畫月名畫。
  • 中國人賞菊的風氣向來就很盛,人們用文學、詩詞、書畫、工藝等各種形式去表現、歌頌它。一道來觀賞幾幅情志酣暢的菊畫吧。
  • 冬至時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慶佳節宛如過年。古人在冬至還做些什麼呢?怎樣過節呢?讓我們來看一些名畫,體會冬至的義涵和節俗。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韋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但人們可能想不到,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被稱為「洛‧斯帕尼奧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喬最有才華的追隨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中,里韋拉對卡拉瓦喬強烈戲劇化的明暗對比進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韋拉還融合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西班牙繪畫的寫實、博洛尼亞的古典主義和羅馬畫派的造型。
  •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紀元)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於10月11日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為期約三個月。期間紐約人無需遠赴羅馬,即可近距離體驗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精髓。
  • 《埃及農婦與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畫作,描繪了一位農夫之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這是在埃及的歷史轉型與擴張階段,由法國畫家萊昂‧博納(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親情滿溢的生活瞬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