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以史為鑒

大饑荒是中共有計劃的屠殺手段(上)

編寫:愛德華

【大紀元2018年10月28日訊】

大饑荒見聞

1960年,距今雖近60年,可一提起「1960年」這個詞,大多數60/70歲以上的中國人仍然馬上會與「飢餓」二字聯繫起來。筆者的家鄉,就有當時餓死的父老鄉親,長輩們提起那場時代大饑荒,至今心有餘悸。

中共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後改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海外一些學者及西方學者則稱之為三年大饑荒或三年大災荒,大躍進饑荒、中國大饑荒。

自從中共1954年施行統購統銷後,各地都有零星的農民被餓死,但不是全國規模,從1958年起則是全國規模地死人,直到1962年分田到戶才停止,最嚴重的是60-61年。

滎經大饑荒

五九年底至六一年夏,滎經縣發生大規模死人事件,被稱為「滎經五九事件」,又稱「滎經慘案」。滎經慘案中,許多村莊滅絕人煙。

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滎經縣,到了五八年底,滎經地委為落實國家徵購任務,一車車糧食源源不斷從農村運出去。滎經縣糧食幾乎全部被徵購殆盡。秋收後不到兩個月,就出現浮腫病和餓死人情況。

1960年春,公共食堂大多停伙了。家家都開始死人了,開始還是今天這家死一個,明天那家死一個。先是死壯勞力和老人,隨即死的是那些想省下一口給娃兒吃的主婦們。到後來,死亡如瘟疫般蔓延開來,有的生產隊,一天就餓死十幾個。復順公社太陽灣生產隊,幾十戶人家幾乎死光。

不到半年,滎經縣餓死了一半人。有的公社向縣委書記饒青匯報,請求開倉放糧,遭到他嚴厲批評,說是帶頭鬧糧,是小「彭、黃、張、周反黨集團」,要嚴肅處分。農民腫的腫,死的死,四鄉八野,儘是哭聲。逃難的人們流向縣城,流向外地。從各公社到縣城的路上,一路都有倒地的死屍;而縣城四街八巷,到處都是餓死者或乾枯、或腫脹、或發臭的屍體。縣委書記饒青視而不見,自己和老婆天天開小灶,吃肉喝酒,吃得紅光滿面,吃飽喝足,饒青還在大唱躍進高調。縣委辦公室匯報,對於滿街的死屍和各公社的死人問題怎麼辦?饒青怒喝道:「怎麼辦?抬出去埋了,這點事還要我告訴你啊?」

由於縣城死人多,開始人們還將死屍抬出去,用蓆子一卷,挖個坑掩埋。隨後,死屍越來越多,埋屍成了苦差事。於是,縣裡決定給埋屍的人以「糧食補助」。而奉命掩埋的人越來越精,想方設法進行「技術革命」,挖下大坑,抬來死屍往裡扔。後來乾脆不埋了,死人往溝裡扔,或者隨意扔到縣城北門口外的那條小河溝裡,任其順流而下。

直到九十年代滎經縣城拓建新城區的時候,施工的田壩裡,還不斷挖到當年的大規模死人坑。至於農村,開始還有人埋。隨後,因死人太多,而活著的人們,也大多病病殃殃地,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埋人。尤其是那些死得只剩下老小病殘和那些全家死絕的家中,死人擱在家中無人過問,一直臭氣衝天,最後爛得只剩下骨架。

據《滎經縣誌》「人口變動」載:1958年滎經總人口是63717人;1962年,總人口降至29850人。三四年餓死三萬四千多人,人口減少53.15%以上。

「滎經慘案」是四川大饑荒的典型案例,原四川省政協主席廖伯康先生回憶說「五九年底至六一 …… 我們天府之國的四川就餓死了1,000萬人」。

信陽地區大饑荒

1958年信陽地區各縣全年實際產量只有30億斤,省委卻按72億斤總產下達了徵購任務。徵購中不擇手段,強迫命令,又批又打,入庫16.8億斤後,就進行不下去了。因為,實際產量只有30億斤,交徵購糧16.8億斤後,只剩下13.2億斤,農業人口每人全年占有糧食只有160斤,扣除種子、飼料,人均口糧只有100斤。夏糧已吃了幾個月,所以徵購未完成,許多社、隊已沒有糧食了。但在廬山會議精神「鼓舞」下,省、地委又把交不出糧食定性為「階級鬥爭」在糧食問題上的反映,在全區掀起了「反右派」鬥爭,收購不出來就開批判鬥爭會。有一萬多人受到批鬥,有3300多名黨員幹部受到處分,即使出現了斷糧停伙、農民外逃、餓死人等嚴重問題,也沒有人敢講真話。

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社隊幹部不得不把種子、飼料和剩下的一點口糧作為「餘糧」交了徵購。就這樣仍未完成徵購任務。

糧食上交了,食堂斷糧停伙了,穀糠、薯藤、野菜、樹皮、草根吃光了,餓死人事件相繼發生,農民為活命外出逃荒。地委又下令把外逃群眾當作「階級敵人」和「流竄犯」對待,到處設卡攔截,當年冬季共攔截收容46萬多人,其中有不少人被打死、餓死在收容站內。有的人餓急了,偷殺牲畜吃,被發現的一律按破壞生產定罪。全區逮捕2000多人,其中有判死刑的,有被打死的,有餓死在獄中的。同時,地委還責令郵局對發往中央的信件一律扣留,被扣下的信件有12000多封,被追查出的寄信人,受到了殘酷批鬥和處理。可憐的百姓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逃不出去,信寄不出,只有活活餓死。

即使餓死人,當時地委採取的措施是不承認人是餓死的,全區統一的口徑都說是瘟疫傳染死的。

信陽地區本是「豫南糧倉」,而當時信陽地區國庫中還有存糧11億斤,但不發給百姓一斤半兩,造成105萬以上的人被餓死。

此外還有一種死亡:1959年11月到1960年7月,信陽地區在「反瞞產」追逼糧食中,正式逮捕1774人,其中36人死於獄中;拘留10720人,有667人死於拘留所中,死因不明。為活命外逃被攔截收容的46萬多人中,有多少人死於收容所中,無從得知。

下面摘引幾個中共文件中記述農民被餓死的慘狀。1960年12月17日中共光山縣委《關於「民主補課運動」的初步體會的報告》中稱:「這是全縣幾十萬人民從未有的一次大慘禍」,「死亡人數25萬,死絕的戶數就有5647戶。城郊公社高店大隊吳圍子小隊120人中,餓死72人,占總人口的60%,16戶死絕。北向店公社李大畈大隊被打死、餓死1503人,占總人口的62.6%」。當時的光山縣「房倒屋塌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人人戴孝,戶戶哭聲」。

信陽事件只是較典型而已。除台灣外,全國所有地區,都發生餓死人事件,只是程度不同,當時甘肅、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廣西等許多省份餓殍遍野,沒有飯吃的農民還被逼著去「大修水利」、「大煉鋼鐵」,許多人走著路就倒在地上永遠也起不來了。活著的人都沒人有力氣掩埋死者,許多村莊一戶戶死絕。人們餓極了去吃樹皮、草根、觀音土。河南、安徽、山東、甘肅等省都餓死幾百萬人,四川省餓死約1250萬人。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留在大陸河南寶豐縣的父親在1959年就餓死了。

大饑荒死亡人數

再看其他幾個地方的情況,四川灌縣這個從不曾被饑饉光顧的好地方,4萬多人餓死,超過該縣人口的百分之十(見《灌縣誌》1991年版第130頁)。據《遵義縣誌》載:該縣僅在1960年內就死亡7萬1千8百多人,約占人口的九分之一。1960年代的大饑荒,連西藏邊陲也未能倖免。在1958年前全國人口增長率大於17%(20%左右)背景下,藏族人口從1953年到1964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你說大饑荒中餓死多少人。

四川的李井泉與安徽省的曾希聖、河南省的吳芝圃、山東省的舒同、甘肅省的張仲良一樣。在這五人的領導下,這五省是大饑荒時期餓死人數最多的五個省份。河南、安徽、山東、甘肅等省都餓死幾百萬人,四川省餓死1250萬人以上。

據中共紅旗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紀實》一書「大饑荒」一文中說,「1959 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人口數,大約在4000萬人左右。……中國人口減少4000萬,這可能是本世紀內世界最大的饑荒」。

荷蘭歷史專家馮克(Frank Dikotter)2010年出版的《毛的大饑荒》一書被西方學者和媒體廣泛引用,該書的結論是中國大饑荒導致了4500萬人死亡。因「六四事件」而流亡美國的前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陳一諮,當年根據趙紫陽要求,曾對大躍進死亡人數做過調查統計,結論也是4500萬。

前新華社高級記者、《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楊繼繩經過10年的調查和記錄,寫下了驚世之作《墓碑:中國六十年代饑荒紀實》一書。該書被認為是有關大饑荒最詳實、最權威的記錄之一。楊繼繩的研究表明,1958年至1962年期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餓死了三千六百萬人,因飢餓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數估計為四千萬人,兩者共計7,600萬人。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災荒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巨災,也是人類當代史中最為慘痛的空前大悲劇。(註:這是不完全統計,三千六百萬是地方誌中統計出來的,估計實際餓死人數遠超過這個數字)。

大饑荒死亡人數之所以說法不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饑荒的期間有不同說法,如1958-1960,1958-1961,1959-1961,1959-1962,1958-1962 等,更主要是1961年底,周恩來親自下令,讓中共糧食部門把大饑荒時期餓死人的調查數字銷毀了,中共對自己造成的大饑荒的死亡人數數據保密。

楊繼繩在接受騰訊燕山大講堂採訪時透露,中央領導人參閱的資料死亡人數是5000-6000萬。

即使到了今天,中共仍然在掩蓋這段歷史真相,如禁書《墓碑》的作者就被禁出國領獎。如果中國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饑荒,仍然不為不為人知的話,這本身又是一個悲劇。

有學者研究中國歷史後稱,1949年前的2129年中,中國共發生203次死亡萬人以上的重大氣候災害,總共死亡2991萬人,而中共「大躍進」餓死的人數就超過4500萬。

大饑荒成因

從大的方針政策方面來看,對於大饑荒之成因,由於毛澤東沿用斯大林的法子,榨取農民以取得工業化的資金。政府通過壟斷農產品的購銷,將購銷差價積累的資金,投入到重工業。在斯大林統治下的1930年代,也曾發生數百萬烏克蘭人餓死的大饑荒;和30年後中國發生的一模一樣,蘇聯政府的橫徵暴斂和強奪豪取,是前所未有的大饑荒之主因。毛時代大饑荒的起因和蘇聯歷史上的饑荒類似。中共領導層中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蘇聯饑荒的情況,在赫魯曉夫和一些蘇聯作家揭露了斯大林的暴行之後,也應該有人提出勸告,切勿草率效仿斯大林的政策和做法。然而,毛澤東一意孤行地重蹈了斯大林的覆轍。肯定會造成農民的貧困,甚至饑荒,只是饑荒來得早與晚,饑荒的慘烈程度的差別。

從更具體的做法來看,統購統銷,大煉鋼鐵,大躍進是大饑荒的直接成因。

剝奪了農民的土地後,農民只能在生產大隊從事生產勞動,並聽從中共的指揮,這時就開始搞大躍進,大煉鋼鐵了,當時把所有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包括婦女)都集中起來,吃大鍋飯,沒日沒夜地勞動(除了睡覺,夜間都不停地勞動,煉鋼鐵),過去長工在地主家農忙時都沒有這麼幹,那幾年收成很好,但是無人去收割或收割不及時,留在家裡的老人又無法去收割也不允許去收割(因為是集體的東西,你去收割算偷),且當時放衛星,說畝產上萬斤,所以中共就抓緊搜刮農民的糧食,有些地方為了完成上級布布置的任務,甚至到農民家裡翻箱倒櫃,搜刮糧食上交國家。因此在大鍋飯解散後,農民家裡就沒有什麼糧食了,造成全國範圍的大饑荒。

中共高層知道大饑荒後的做法及言論

對於大躍進大煉鋼鐵等造成的後果及大饑荒,中共高層完全知情,但置人民死活於不顧,不但不開倉賑災,反而對農村不聞不問,對城市居民則減少糧食定量(每月從30斤減到20斤左右),從下面它們的言論及做法可見一斑。據毛澤東當時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1959年10月,各地餓死人的絕密電報已經到達中南海中共政治局常委們的辦公室。

鄧小平

鄧小平說: 「在王府井死掉一個人,和在山區農村死掉一個人,國際影響一樣嗎?」

鄧小平對李井泉說:「井泉啊,糧食還得調,死人也只能死我們四川的人,不能死北京的人,也不能死上海的人。如果北京、上海死人國際影響就大了。」

「京津滬地區餓死人在國際上的影響就太壞了,只能犧牲我們四川了……」

周恩來讓下屬把饑荒及死人人數的報告文件銷毀

1961年發生了什麼?1961年,糧食部陳國棟、周伯萍和國家統計局賈啟允三人受命,讓各省填寫了一個有關糧食和人口變動的統計表,經匯總以後,全國人口減少了幾千萬!這份材料只報周恩來和毛澤東兩人。周恩來看到後通知周伯萍:立即銷毀,不得外傳。周伯萍等三人共同監督銷毀了材料和印刷板。事後周恩來還打電話追問周伯萍:銷毀了沒有?周伯萍回答銷毀了,周恩來才放心。

周恩來關注的主要是城市糧食供應,然而死亡幾乎都在農村!顯然周恩來考慮的是政治影響而非人的生命,城市人特別是幾個類似北京的大城市如果餓死人,一旦傳播出去,政治影響不可估量。但是農村即使餓死人,但是由於地處偏僻,在中共當時的信息封鎖體制下,很難像大城市那樣傳播出去。1961年8月23日至9月 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工作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涉及估產、徵購、銷售、調撥、進口和集中運輸的等多項議題,唯獨沒有提到甚至也無建議:開倉放糧!

彭德懷

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期間,因寫信給毛澤東,對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浮誇風」等問題提出批評,被認為是「向党進攻」和右傾機會主義。8月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又被定為「反黨集團」的首要人物。9月被免去國防部部長職務,停止工作。毛澤東曾設下了底線:「誰都能平反,唯獨彭德懷不能平反。」

毛澤東

毛澤東於1959年7月5日在「廬山會議」期間指示:「告訴農民,恢復糠菜半年糧」,「忙時多吃,閒時少吃,有稀有干,糧菜混吃」。

在這種指導方針之下,中國各地在餓死人及糧食產量劇減的情況下,卻增加糧食徵購額。

劉少奇

1961年5月初,劉少奇回湖南寧鄉老家搞調查時,一個幹部告訴他,(村)食堂剛辦時有120人,現在不到80人;劉問「怎麼死的?」,答「無飯吃,吃樹皮,吃稻草澱粉」。劉少奇的姐姐劉少白家在趙家沖,劉少奇到了那裡才知道,他姐姐的兒子已經餓死。劉問「你們食堂死了幾個人?」,答「這兩個月死了11個」(見《中國農業合作史資料》一九八八年第二期第20至23頁)。

李井泉

1959年7月李井泉與毛澤東的祕書田家英同去參加廬山會議(田乃成都人,此前曾到成都地區調研),從武漢到九江的船上田對李談到四川餓死人的事情,李卻滿不在乎地答道:「中國這麼大,哪朝哪代沒有人餓死!」。

在四川的許多地方已經斷糧,餓死了很多人的情況下,中共還要求四川往外調糧,中共中央及李井泉知道,繼續調糧將意味著四川還要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因此而被餓死,但他們堅定的這麼幹,連偏僻山區的最後「死角糧」都搜刮起來上交了。結果四川在大饑荒期間餓死了超過1250萬人,成為全國各省餓死人之冠,但李井泉從未有任何認錯的表示。

因城鎮居民糧食供應是從30斤/月減到20斤/月左右。雖吃不飽但還是有糧,加上不准逃荒,造成城市居民知道饑荒但卻不知農村人餓死的慘狀。

那麼中共基層官員呢?大饑荒期間,面對饑民成批成批地死亡,許多地方政府下令人死「不准哭」、「不准帶孝」。安徽一個公社黨委書記看到餓死者的死人堆時,極其不屑地說:「人要不死,天底下還裝不下呢!……人有生就有死,那個人保就哪天不死!」。

(待續)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