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第四課:雪神滕六
【原文】
雲師係是豐隆,雪神乃為滕六。欻火、謝仙,俱掌雷火;飛廉、箕伯,悉是風神。列缺乃電之神,望舒是月之御。甘霖、甘澍(shù),俱指時雨;玄穹、彼蒼,悉稱上天。
【註釋】
(1)雲師:雲神。
(2)滕六:雪神。因雪花多為六瓣,故名。
(3)欻(xū)火:欻火,雷部掌管雷火之神名。欻,晃動。
(4)飛廉:神禽名。能致風,世因以為風神之名。
(5)箕伯:箕,箕星,能致風,故也為風神。
(6)悉:皆、都。
(7)列缺:天上的裂縫。閃電劃破天空,就像把天撕開裂口,故用為電神名。
(8)望舒:神話傳說中為月神駕車的御者。《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後亦借指月亮。
【語譯參考】
世人稱雲神為豐隆,雪神為滕六。欻火和謝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祉,飛廉、箕伯則是風神。列缺是閃電光的神靈,望舒為月宮裡的駕車之神。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時雨;玄穹和彼蒼都是上天的通稱。
【課文講解】
神話在古代,被認為是後人對遠古歷史發生過的真實事情的一種描述。因此東、西方都留下了許多與大自然有關的神話傳說。
前一課和這一課的各種天文現象都在告訴孩子,一切都有神的主宰,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以便今後讀書,看到相關的詞語,不僅明白其意,還不會忘記一切都有神靈在看管,俗話說,三尺頭上有神靈,孩子們會從小就記住:莫做暗室虧心之事。人的行為必然存在道德底線。
我們對風雨雷電,山川河海的神,還算聽過,但是由於傳統教育被遺棄,很多神都不知道了,比如雪神,我們就不太熟悉,古人學《幼學》,從小就會懂得很多神話故事,記住各種神的名字。今天我們大人可以通過重讀該書,獲得廣博的知識。
比如關於滕六,大家會問,雪神何以叫滕六呢?其實原本雪花被古人叫做六出,《韓詩外傳》記載:「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藝文類聚》卷二「天」下)。意思是說,草本之花多為五瓣,唯獨雪花是六瓣的,因此,「六」是對雪呈現六個花瓣的外觀形態的描繪。又,「六」為陰極之數,雪為至陰之性,以「六」名雪,無論是形態,還是古人的宇宙觀念,都是一致的,至陰屬性帶來至陰形態,絕非巧合,草木之花多為陽氣使然,五出,也是符合陽性之數,正合天然之理。
唐以前「六出」常見於文人歌詠之中。如陳徐陵《詠雪詩》就有「三農喜盈尺,六出舞崇花」的詩句。可見 「六出」是雪花的代名詞,雪神自然與六相關。
那麼,雪神為何姓滕?滕,本為周代東方的一個諸侯小國,國王滕文公頗有知名度,《孟子》「滕文公」篇記述了他的許多事蹟。不過滕文公與雪的關係出於《孟子外書》。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滕文公去世後下了場大雪,不便按時舉行葬禮。惠子說,這是先公(滕文公)想稍微停留一下,安撫社稷江山,所以降大雪延遲殯葬日期。人們因此認為滕文公能夠主宰冰雪,把他叫做雪神。因雪花被稱為六出,後人因此又稱呼雪神為滕六。
宋代以後,「滕六」成為詩詞歌賦中常用的詞語。如南宋陳鬱《念奴嬌‧雪》:「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漫天漫地。不論高低並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動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張威勢。識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意思是,沒鼻沒嘴一會兒時間,雪花就紛紛揚揚漫天遍地,無論崇山峻嶺深山峽谷,到處一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雪花啊鼓動慫恿起雪神,又招集邀請來風神(巽二:風神),一味地虛張聲勢大施淫威,人們還未識破它的本來面目,還以為它是吉祥瑞氣。明是詠雪,實借濫施淫威肆無忌憚的雪來譏諷當時南宋的宰相賈似道。
文中雖描述出風雪交加,漫天遍地的景象,但是卻不見雪花二字,如果不知道滕六就是指雪神,恐怕會看不太懂。可見學習這本《幼學》的重要。
【說故事時間】
風神的傳說
中國幅員廣大,各地區生活環境不同,各民族的生活中心的風神有著不同的風貌和神性。從周至春秋戰國時,中國北方各國尊稱風神為「風伯」,風神的另一尊稱是「風師」,俗傳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箕星一動,就會起大風。
但南方的楚則把風神取名為「飛廉」,《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一般認為飛廉就是風神的名稱。後來,南北二方的風神合而為一。漢時已將風伯、箕星、飛廉視為一物,均是指有司風能力的風神。
關於風神飛廉之模樣,有的說是神禽,或說是長毛有翼之獸,有的則認為是「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
《山海經‧北山經》上說,在獄法山中有一種名叫山琿的動物。山琿走路的速度就像風一樣的快,因此,人們相信這種山琿一出現,必定會起風。
《山海經》中提到另一位風神禺強,他是黃帝的孫子,《山海經‧大荒東經》:「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這位禺京就是禺強。《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禺強,人面鳥身。」風神禺強,也是海神。當他以風神的面貌出現時,是人的臉、鳥的身體,耳朵上掛了兩條青蛇,兩腳上還踏著兩條青蛇;當他以海神姿態出現時,是人頭魚身,有手有腳,駕兩條龍。每年冬天,禺強就從北海遷到南海,從魚變成鳥,從海神變成風神。
此外,《幽怪錄》、《酉陽雜俎》的封姨或十八姨,《潛確類書》的孟婆也都是風神。
(資料來源: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
點閱【幼學瓊林】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