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0月24日訊】當地時間10月24日凌晨0時4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7有感地震,宜蘭縣冬山、宜蘭縣宜蘭市、新北市五分山3級。
台灣中央氣象局表示,10月24日凌晨0時4分在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7地震,震央位置在花蓮縣政府東方106.1公里,地震深度29.4公里。宜蘭、新北最大震度達3級,花蓮、台北、桃園等地也有2級震度。
有民眾在氣象局臉書表示,「木柵有感⋯我家鳥都嚇得亂飛了」「內湖很有感,而且感覺晃很久」「要睡下去就地震了 現在睡不著了」「搖晃很久」。
此外,10月23日中午12時34分,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台灣地區最大震度3級,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東方104.2公里,深度約31.3公里,這已是今年第2起規模6.0地震。
據中央社報導,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23日表示,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7地震,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造成的地震,屬於中型地震,通常來說,因為深度夠且規模不大,不會造成重大災情。
陳文山分析,近來大大小小地震多集中在花蓮北部外海,一年會有1至2次規模6以上地震發生,有了正常能量釋放,能量比較蓄積不起來,降低大地震發生機率,反而是好事,他比較擔心靠南邊約在花蓮正東方外海處的隱沒帶淺層地震。
至於有關地震發生頻率問題,台大地質科學系主任吳逸民解釋,地震頻率其實沒有越來越高,事實上常常會有很多有感地震,只是有沒有發生在人口較密集處引起注意而已,根據歷史記載,東部外海1920年也曾發生過規模8以上的大地震,通常在規模7以上且又是淺層地震就可能會釀災,而地震發生地點也是重要因素,像是年初的花蓮大地震,雖然規模只有6.2,但因為離陸地較近,才造成嚴重災情。
責任編輯: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