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1月03日訊】( 文/劉寶汎)三年前發生了北捷殺人事件及之後隨機攻擊殺人事件,造成許多恐慌和傷痛,雖然事件已逐漸被人淡忘,但仍讓我們深刻的體悟到人格扭曲或反社會的行為對社會會造成極大的衝擊。
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們更可以清楚的知道: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和自我肯定的提升是迫切需要被重視的課題。可是細觀我們的教育現場,由於少子化和教養觀念的改變,很多孩子因為自我中心,自私不合群或不懂如何與同儕相處,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久而久之出現被排擠霸凌,孤立無援的處境。
如果孩子能在成長的過程中認同自己,同時學習尊重別人,相信必能增加自信心,也能提升人際關係,將來在適應社會環境或解決困難上更能圓融和得心應手。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特性能力清楚會比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較有人際吸引力;當人際關係良好時,會使人產生社會支持和安全感,自然就不會有太偏頗的行為出現。
所以筆者去年在任教一年級時,看到這群剛進入國小體驗社會化團體生活的新鮮人,面臨一些人際的困境,深覺應該透過教學來強化孩子同理心和自我認同,讓孩子學習理解他人想法和認識自己,建立自信心和溝通能力,提昇對人際的敏感度,發展對他人的信賴與接納,累積適應社會的技巧和能力。
在校園有了溫馨的同儕關係,自然能減少人際衝突和摩擦,長大後進入社會,比較不會有反社會的行為出現。
同時筆者也認為從小一開始,每個年級都應該針對同理心和自我認同設計課程,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而在小一階段可以選擇用圖畫書做媒材,讓文字在說故事,圖畫也在說話的圖畫書增強孩子認知思考能力及社交技巧,加強孩子認識自我和發展同理心。當孩子喜歡自己,欣賞他人,不但能活絡了班級氣氛,也提升對團體的認同。
於是筆者試著透過8本圖畫書:《我不知道我是誰》、《沒毛雞》、《愛花的牛》、《雞蛋踢石頭》、《大手牽小手》、《是蝸牛開始的》、《我是老大》、《用愛心說實話》,設計12週的教學課程,與小一孩童進行主題式的討論分享,透過反覆引導、角色扮演和合作學習,筆者發現孩子在人際互動上有許多的改變,除了能主動關懷朋友,在同學犯錯時,也能將心比心的包容體諒。
由於小一的孩子是一群剛脫離家庭小團體進入國小體驗社會化團體生活的新鮮人,教師在他們面臨挫折和挑戰時,藉著有系統的引導可以協助他們處理自己生活上問題或是待人處事的應對方法。
孩子在聽讀圖文訊息,討論與分享的歷程中,可以進行省思與建構內化的能量,進而具備情緒辨識與察言觀色能力,同理他人,喜歡自己,釋放負面情緒,達成人際關係提升的目標。
不過在圖畫書教學中,教師要能清楚把學習的主題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與文本對話,繼而建構閱讀意義。
在建構意義的過程,閱讀多文本,能擴大孩童對每一個文本的了解,做更深入的思考,也能兼顧到孩童的個別差異。
所以筆者使用多文本來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中使用預測、提問和連結等閱讀策略,並設計有趣合作畫、換換畫活動,提供同儕間對話和合作的機會。
筆者發現孩子在過程中,雖然也會吵吵鬧鬧的溝通,但是使用的詞彙和表達的方式卻溫暖許多,一些令人不舒服的字眼消失了,隨著活動的進行,班級學習氣氛更融洽,衝突告狀情形也減少許多,甚至在結束兩個主題之後進行的的問卷調查,超過半數的孩子喊全班都是好朋友,和剛開始教學時,苦惱生澀的填寫好朋友情況不同。可以說針對提升同儕關係的主題設計教學有達到成效。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自己也獲益良多,也深切建議這樣的主題教學可以建立縱向連結,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心理社會論中就曾提到國小階段的孩子第四個時期(6歲~青春期)的發展任務與危機是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在這個時期,同理心的運用和自我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倘若每個年級都能加強同理心和自信心,藉著溫暖的手去關照弱勢的族群和孤單的小孩,這樣到高年級也比較沒有排擠孤立和霸凌的問題。
兒童英語教育專家張湘君認為圖畫書是三歲到一百歲的人都愛看的書。所以筆者也建議可以建立教學參考書單,讓各年級的老師使用,這樣老師在提供人際互動知識技巧來幫助孩童解決人際衝突和困境時更能得心應手。
如果在學校的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關懷和安全感,得到自尊和肯定,這樣他們在多元的社會情境,面對眾多互動對象時,較能保有穩定心性和持續的獨立樣貌,有自信的溝通和解決問題。如果有了健全的心理,到了社會上就會是社會的暖陽,而不會是社會的傷痛。
責任編輯:李世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