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造紙第十三卷
竹造紙
造竹紙多在南方,而福建省最為盛行。當竹筍生出後,先觀察山溝裡竹林的長勢,以將要生枝葉的竹為上料。快到芒種時,則登山砍竹。將竹稈截斷成五至七尺長,在本山就地開塘一口,向其中注水以浸漚竹料。為避免塘水乾涸,則用竹管引水,不斷注入山上流下來的水。漚至百日以上,將竹從塘內取出加工槌洗,洗去粗殼與青表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纖維的形狀就像苧麻一樣。用上好的石灰化成灰漿,塗於竹料,放入楻桶蒸煮,一般蒸煮八晝夜。
蒸煮竹料的鍋直徑四尺,鍋上用泥與石灰封固邊沿,高、寬類似廣東煮鹽的牢盆,內可盛水十多石。上面蓋上楻桶,其圓周一丈五尺,直徑四尺多。蓋定之後,蒸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後,打開楻筒取出竹料,入清水漂塘裡面洗凈。塘的底面及四周皆用木板合縫砌好,以防遇到泥污(造粗紙時不須如此)。洗凈後,再用柴灰水將竹料漿透,再放入鍋中壓平,上面平鋪稻草灰一寸左右。桶內水滾沸後,將竹料取出放入另一楻桶中,仍以灰水淋下。如灰水冷卻,燒滾後再淋。這樣經過十多天後,竹料自然蒸爛。取出入臼中搗碎(山區都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麵狀,倒入紙槽中。
抄紙槽的形狀像一個方斗,其尺寸寬窄,槽根據紙簾而定,而紙簾又根據紙的尺幅而定。竹料既已製成,便向槽內放清水,水面高出竹料三寸,加入紙藥水(形同桃竹葉,各地名稱不一)於其中,則紙脫水後自然潔白。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的竹絲編成,紙簾展開後,下有長方形框架支撐。兩手持簾入紙漿水中,將竹纖維蕩起並抄入簾內。紙的厚薄由人的手法而定,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在簾上時,水從四邊下流到槽內。然後翻轉紙簾,使紙落於木板上,疊積成千上萬張。數目足時,則在濕紙上放一木板以便壓榨,拴上繩子插入橇棍,像榨酒方法那樣使紙內水分壓凈流乾。然後輕輕以細銅鑷逐張揭起、焙乾。烘紙時,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面用磚蓋夾巷底部,隔幾塊磚即空一磚。薪火從巷端火口燒起,火溫從磚隙透過夾巷,使外面的磚都發熱,將濕紙逐張貼在夾巷上烘乾,揭下疊起。
近世有一種寬幅紙,叫大四連,一時看重作書寫紙。將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漂洗、打爛後入槽再行抄造,可節省前述操作過程中的蒸煮、漚浸的工序,依然成紙,消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地,不以為然。而北方即使是寸條片角的紙落在地上,也隨手拾起再行造紙,名叫「還魂紙」。竹紙與皮紙,精紙與粗紙,都用相同方法製造。至於火紙、粗糙紙的製造,砍竹、煮竹料,用灰漿和灰水淋,皆與前述方法相同。唯獨濕紙從簾上脫下後,不用烘焙,壓去水分後靠日晒成乾而已。
盛唐時,敬鬼神之事很繁多,燒紙錢以代替燒帛(北方用切條,名為板錢),故造這種紙名曰「火紙」。荊楚(湖南、湖北)一帶近來流行的習俗,一次燒掉上千斤火紙。這類紙十分之七供祭祀時燒去,十分之三供日用。其中最粗而厚的名叫「包裹紙」,用竹料和隔年晚稻稈製成。至於江西鉛山等地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加厚抄成,以謀高價。最好的叫「官柬紙」,富貴之家作名片用。紙質厚實而無筋頭,染紅後作辦喜事的吉柬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再染上紅花汁。
原文
《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卷──造竹紙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界芒種,則登山砍伐,截斷五、七尺長,就於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梘通引,不斷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入楻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凡煮竹,下鍋用徑二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餘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餘。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其塘底面、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妨泥汙(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淨,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餘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麵,傾入槽內。
凡抄紙槽,上合方斗,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於其中(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乾自成潔白。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於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乾。然後,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乾。凡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以磚蓋巷地面,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
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皮,精與粗,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唯脫簾之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乾而已。
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藁所為也。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剌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云。
【注釋】
◎芒種:夏令節氣名,在公曆6月5日前後。
◎楻桶:楻筒,蒸煮鍋上有把手的大木桶。楻讀橫。
◎山國:山區。
◎紙藥:植物粘液,在紙槽中作為紙漿的懸浮劑。
◎宿田:沒有種莊稼的隔年田。
◎以射重價:射,謀取。
◎通剌:名片。剌讀辣。
◎吉柬:婚帖。柬讀檢。@#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