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70後簡史之——「教父」羅大佑
【大紀元2018年01月17日訊】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70後們的黃金時代。
關於那個年代,有很多背景性的記憶。別的不說,單說流行樂壇,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之稱的羅大佑橫空出世,這個人的名字和他的音樂迴響在兩岸三地的大街小巷,以至於後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童年》,人人都會唱。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
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
…… ……
池塘。榕樹。知了。鞦韆。蝴蝶……詩話的歌詞讓意境變得幽清明淨,空曠遼遠。看著是寫童年的回憶,可聽著,分明能感受到一種對童趣失落的懷念。有人評論說:《童年》是對農耕文明的祭奠。
多年前,QQ群裡的一次閒聊,說到羅大佑,一80後朋友不滿說:「真不明白你們為什麼會喜歡羅大佑。無論嗓音,唱功,長相,都比周杰倫差遠了。」
當時,好幾位同齡人反駁她。我克制住了。我們和這位80後朋友之間,隔著十餘年的人生經驗,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我只告訴她:「羅大佑首先是音樂人,其次才是歌手。十年後,你或許會改變你現在的看法。」
實實在在,羅大佑是全方位大師級音樂製作人,他本人的嗓音也許並不好,然其作詞譜曲的音樂作品卻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其題材涉獵之廣博;歌曲主題之深刻;歌詞之錘鍊,之空靈,無人可比。羅大佑的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流行歌曲,所傳遞的是對社會的描述和認知。能聽懂他故事裡的乾坤,需要一定的閱歷和資歷打底。
很欣慰,沒有等到十年,去年吧,這位80後妹妹就跟我承認說:「姐姐你說的很對,周董(周杰倫)很多,教父只有一個。」
的確,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不少,但經過歲月的沉澱後,能夠留下來的,卻真的不多。羅大佑的《童年》,被評為「100首必聽經典老歌之一」。
如果,有人讓我說出華語流行樂中,誰寫的歌詞最好,我會毫不猶豫推舉羅大佑。在對詞的運用上面,他給流行樂壇所帶來的哲學思考和人文關懷是前所未有的。在我看來,羅大佑創作的所有歌曲,除去音樂,即使單獨欣賞歌詞,也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現代詩人的作品。
《戀曲1990》詞曲皆美,被香港人奉為國歌。也是我最最喜歡的一首。
九十年代中期。仲夏夜。如水的月光下,一青年男子懷抱吉他,坐在陽台上彈唱: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
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
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
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
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
尋尋覓覓常相守是我的腳步
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
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
男子的旁邊,站著一個短髮女孩,白衣黑裙,雙手環抱,默然,望向無際的遠方。那個夜晚,是他們相守的最後時刻。女孩從小讀文學書籍,心大,厭惡小地方的粗陋,以「出去走走看看」的理由,去了深圳。
那個白衣女孩就是我。《戀曲1990》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初戀背景音樂,雖然大多沒有結果,卻是記憶中最美好最清新的底板。
不僅僅是詞美曲美。羅大佑的歌曲,其內容和風格跨度都很大,而且有自己的思想,有對社會對政治的批判和思考。羅大佑在台灣民歌運動中出現,又很完美的結束了轟轟烈烈民歌運動,將台灣音樂帶進了搖滾的篇章。按照我們大陸的音樂人來類比,他是高曉松和崔健的結合體。
最為難得的,是他的幾首非批判類的,走抒情路線甚至略”主旋律」風格的政治類歌曲:《東方之珠》;《明天會更好》;《亞細亞的孤兒》。這三首歌曲,儘管誕生的背景不同,但卻都能突破不同政治體制和偏見的笆籬,在不同的時間,引起整個華語地區聽眾的共鳴。
從事音樂超過40年,羅大佑一直被奉為樂壇的精神領袖,敢言敢怒,稜角分明,這一藝術人格,也令許多知識分子傾倒。
《羅大佑自選輯》執筆之一吳清聖,生前這樣評價羅大佑:「他獨立開創了一片全新的領域,讓華語流行歌曲在主題的拓展,旋律編曲的經驗,以及整體制作概念上都樹立了全新的標杆,成為無數後輩急欲追尋超越的典範。如果沒有羅大佑,這幾十年來的華語流行樂壇,一定會冷清,會失色許多…..」
「教父」的稱號當然不是輕易得來。在兩岸三地的華語樂壇,羅大佑開創了很多第一次:他第一次把知識分子的思辨和對社會的批判融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領域,表達了民眾的精神訴求並且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氣質;除此,他還是將現實主義和批判意識植入台灣流行音樂第一人;羅大佑也是唯一一個被收錄為高校語文教材輔助閱讀材料中的流行音樂創作者。
教材的主編,中國大陸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南開大學教授陳洪在《導語》中說明:「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許就是明天的詩。以此審視,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義與價值,羅大佑歌曲的價值,在於他唱出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峽兩岸中國青年面臨社會轉型時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有人把羅大佑比作中國的鮑勃.迪倫。也有人把他稱為樂壇上的魯迅。
我不懂音樂,只是憑著感覺,迷戀那些與自己有耳緣的樂曲。我喜歡羅大佑,除了他創作的歌曲,以及反叛和敢言敢怒,有血性,我還沉醉於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文青』氣息。這氣息生在他的骨子裡,藏不住,滿溢到他的神情,外貌和言行舉止。從在電視上看見他的第一眼起,我就知道,從精神層面,我們是同類。
不少歌迷喜歡把羅大佑和李宗盛放在一起做比較。他們兩個,都成名於上世紀80年代,被傳唱於90年代,被懷念於新世紀00直至10年代。
羅大佑寫紛紛人世;李宗盛寫百味人生。
一個悲憫人間;一個直擊內心。
論旋律,兩個都是流行音樂集大成者。
論歌詞,兩個人都開創了自己風格。
論影響,兩個人的作品都被人無數次傳唱。
音樂不分高低,感動了內心,觸動了情懷,都是美好。
若非要做一個比較,分一個高低,或許只有這麼說:李是傳奇;羅是神話。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在縱貫線還沒成立之前,第十九屆金曲獎,有個單元叫:華語流行。先請了周華健上台演唱,周華健對台下起立的明星講:「別喊我周華健大哥,我上面還有大哥。」然後引出李宗盛, 李宗盛抱著吉他上台後說:「我算什麼大哥,我上面還有真正的大哥」。接著羅大佑閒庭信步的走上台,笑了:「前幾天,我聽有人喊寫詞的那個林夕為夕爺,我立馬打電話給他:林夕,林夕,居然有人喊你爺了。」 林夕回答道:「這已經好久啦,羅公!」
對於羅大佑,李宗盛如此說:「20年前我還是院校的木吉他隊成員,他(羅大佑)就已經是巨星了,我那時是用仰望來形容這位我當時的偶像,他在我內心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音樂創造才能是無與倫比的,他創造了台灣音樂的歷史,敢於揭露社會的一些現象,是時代造就的英雄。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和他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才是真正的台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
毋庸置疑,在華語樂壇,羅大佑是所有音樂人愛戴的大哥,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這一生,已被註定,孤獨地站在雲端,做被人仰視的神話。羅大佑不僅僅是音樂人和歌手,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他拓寬了流行音樂表現社會生活的維度。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