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醫「補氣」 強健脾胃 補充能量 改善疲勞

文/王元甫(內科醫師、中醫博士)

中醫要補氣,是因為氣不足,能量就弱。(fotolia)
人氣: 978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常有病人問,我很容易疲勞,吃什麼藥好呢?一般人都認為服用維他命有效,這是可以的。但是一不吃藥,又會感到疲勞,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其實,中醫有更好的方法「補氣」,能夠強健脾胃、補充能量、改善疲勞,根本解決問題。

中醫為什麼要「補氣」?

中醫為什麼要「補氣」呢?是因為氣不足,也稱為「氣虛」。中醫講的「氣」相當於西醫講的「能量」。氣不足,就是能量不夠,做起事來力不從心,容易感到疲勞,需要停下來休息,所以「氣虛」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容易疲勞」。

或許有人會說,能量不夠,我們多吃些食物就可以了,怎麼還需要中醫「補氣」呢?殊不知,會有能量不足、氣虛的病人,都是脾胃功能出現問題,我們稱為「脾胃氣虛」;就是因為脾胃功能有問題,無法有效將食物轉變成能量,才會能量不足。中醫「補氣」,就是要從根本上強健脾胃功能,使脾胃能正常供應能量。

脾胃是「能量的補給站」

我們飲食可以補充能量,所吃的食物,經過消化(胃腸)道的消化與吸收,肝臟、膽囊、胰臟的幫助,最後轉化成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等養分,供給細胞利用,當作能量的來源。但是當胃腸道出現疾病時,消化與吸收的功能不好,能量的供給就會不足。

中醫講胃是「主受納」,收衲食物,和「腐熟水榖」,消化食物;脾是「主運化」,消化食物,並將飲食的精華物質運輸到全身;小腸是「分別清濁」,將飲食的精華和糟粕(糞便)分開;大腸是「傳瀉糟柏」,傳導與排泄糞便。

《黃帝內經》說:「胃是五臟六腑之海」,五臟六腑的精華物質都來源於胃;《黃帝內經》又說:「脾為胃行其津液」,脾為胃運輸津液。所以中醫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能腐熟水穀,消化食物,運送營養物質,是氣與血生成的來源,五臟六腑、全身上下的營養都要靠脾胃。

當脾胃功能正常時,脾胃可以消化食物,轉化成能量,能量源源不斷的供應,所以說脾胃是「能量的補給站」;當脾胃功能不好、氣虛時,食物的消化就有問題,氣(能量)產生不足,因此很容易疲勞,還會有脾胃的症狀: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

給中醫「脾」正名:當初英譯中出錯

中醫的「脾」是西醫的「脾」(spleen)嗎?不完全是。中醫「脾」的功能是運化水穀,消化食物,是消化器官,位置居於中央,與胃以膜相鄰;西醫的「脾」(spleen)是淋巴器官,位置居於左邊,主要的功能是儲存淋巴細胞。西醫的spleen英文翻譯成中文「脾」,發生錯誤,造成很大的誤解與困擾,但是因為行之多年,很難加以改變。

為什麼會發生錯誤呢?中醫在中國已有五千年,西醫傳到中國在清朝,大約二百年前,當時翻譯的人不是中醫專家,所以出現差錯。中醫的「脾」應該是西醫的pancreas,翻譯成中文是「胰臟」,是消化器官。最理想的方式,中醫的「脾」包括現代西醫的胰臟(pancreas)和脾臟(spleen),但是主要部份還是胰臟(pancreas)

脾胃受傷,生出百病

雖然說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與胃相表裡,是表裡關係,但是脾與胃在功能與治療上,還是有所不同,需要加以分辨。中醫說:「胃主受納、腐熟水榖,脾主運化」,基本上,胃主要是儲存食物,脾是消化食物。胃生病,症狀是嘔吐、沒有食慾;脾生病,症狀是腹脹、腹瀉。

人沒有食慾,吃後不會腹瀉,這是胃病;胃病不可補腎火,應當補心火,因心火可以生胃氣,增強食慾。反過來說,人有食慾,但是吃後腹瀉,這是脾病;脾病需要補脾,補脾需要補腎火,因腎火可以生脾氣,增強消化。但是因為脾與胃是表裡關係,會互相影響,久而久之,都會變成脾胃同病,也就是脾胃病。

金元時期醫家李東垣《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受傷,就會生出百病。因為脾胃是氣血生化的來源,供應營養給臟腑(器官)與全身上下;所以脾胃受傷,氣血的供應就不足,身體各部分得不到氣血的滋養,各種疾病就會產生。

中醫「補氣」強健脾胃的藥方

既然有氣虛證,我們要如何治療呢?中醫講:「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虛證就要用「補法」。那麼要用什麼中藥來「補氣」呢?明代醫家張景岳《景岳全書》說:「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耆之屬是也。」氣虛之人,補氣用人參、黃耆之類的中藥。

● 人參:救人的靈藥、補氣之聖藥

人參可以補五臟(肝、心、脾、肺、腎)之氣。(Shutterstock)

人參是「補氣之聖藥」,能入五臟六腑,所以人參可以補五臟(肝、心、脾、肺、腎)之氣。尤其人參是「救人的靈藥」,人參單用而且重用(一、二兩或四、五兩),稱為「獨參湯」;當人「氣脫」(休克)的時候,在古代用人參,能救人命於危急,所以是「救人的靈藥」,非常的珍貴。

雖然人參可以單用,這是急救用;平時應該與其它中藥配伍使用。古代醫書說,人參是「定喘之神方」,可以治療氣喘,功效神妙;人參是「治氣虛中滿之仙藥」,可以治療氣虛引起的胸腹脹滿。可見人參的功效非常的大,但是必須辨明病人的體質(證型),用對時機。(你能吃人參嗎?

● 黃耆:補氣之聖藥

黃耆也是「補氣之聖藥」,入肺、脾、心三經。(Shutterstock)

黃耆也是「補氣之聖藥」,入肺、脾、心三經,所以黃耆補肺、脾、心之氣。黃耆功用很多,尤其在補血;黃耆與當歸搭配,稱為「當歸補血湯」,既補氣也補血,氣血兩補。

因為氣是無形,而血是有形。中醫講:「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當歸是血藥,生血效果緩慢;黃耆是氣藥,生血效果快速;所以氣藥黃耆與血藥當歸合用,則血得氣,而生成快速。

● 補中益氣湯:補氣第一名方

補中益氣湯有「補氣第一名方」的稱譽,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李東垣所創制,李東垣專精補土(補脾胃),著有《脾胃論》。補中益氣湯組方: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甘草。

為什麼說補中益氣湯是「補氣第一名方」呢?因為「奏功如響耳」,效果非常的響亮、顯著。三種補氣藥人參、黃耆、白朮同時使用,補氣效果宏大,強健脾胃,使陽氣升提向上,使濕氣向下,以免濕氣傷脾。黃耆與當歸同用,既補氣,又補血。此方妙在用柴胡、升麻,升提陽氣向上;陳皮去痰濕,甘草和中。

結語

中醫「補氣」就是要強健脾胃,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與血生成的來源,是「能量的補給站」。強健脾胃,就可以消化食物,轉化成能量,能量因此源源不絕,供應臟腑與全身上下,這樣就可以改善疲勞。中醫「補氣」用人參、黃耆等中藥:補氣名方首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強健脾胃。

· 6步做桂花糖藕 養脾胃又補氣血

· 氣虛易感冒疲勞、還使性格內向 中醫這樣調養

· 每餐要吃20分鐘以上!中醫養脾胃8點需注意

責任編輯:張嘉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