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台東捕獲5條「外星怪魚」外媒爭相報導

人氣: 95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在台東海域進行例行性魚類相調查時,捕獲到5條罕見的小型鯊魚,由於外形十分嚇人,外國媒體也爭相報導,甚至還形容是「外星怪魚」。

台灣水產試驗所表示,在台東縣東河鄉外海350公尺(米)深處捕獲的小型鯊魚,經鑑定後確認為台東新記錄的卡氏尖頷烏鯊(學名Trigonognathus kabeyai),英文名viper shark(毒蛇鯊魚)。日文名ワニグチツノザメ,屬於烏鯊科 (Etmopteridae)的小型鯊魚。

目前卡氏尖頷烏鯊在全世界僅於日本、夏威夷及台灣發現。1986年首次在日本愛知縣330公尺深海捕獲本種,1987年在德島縣捕獲第2尾,於1990年由東京大學的望月賢二及大江文雄教授發表為新屬新種。本種屬名描述三角形(trigonon)的顎部(gnathus),種名(kabeyai)則為表彰採集者壁谷裕道船長。

台灣東部海域卡氏尖頷烏鯊牙齒構造近照。(行政院水產試驗所提供)

台灣先前分別在東港及南方澳的拖網混獲中發現本種。水產試驗所表示,這次在台東海域以單層刺網捕獲5尾樣本,尾叉長介於26.2 – 32.6公分。其中有1尾存活,低溫包裝攜回本所嘗試以10℃低溫海水飼養,但僅存活1日。

水產試驗所表示,卡氏尖頷烏鯊的牙齒與一般鯊魚的利齒完全不同,仔細觀察本種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牙齒均為針狀牙,活似蛇類毒牙這也是英名viper shark的由來。更特別的是上下顎部分可往前方延伸,搭配尖牙可有效突襲獵物,這種獨特進食方式與尖吻鯊科的歐氏尖吻鯊(Mitsukurina owstoni)相當類似。

台灣東部海域新紀錄卡氏尖頷烏鯊(Trigonognathus kabeyai)。(行政院水產試驗所提供)

水產試驗所說,本種有日夜垂直洄游的可能,白天主要棲息在300-400公尺深海處,夜間則隨著獵物如小型燈籠魚群移動至水深150公尺處淺海覓食。和大多數烏鯊科成員一樣腹部有發光器,但其功能是相互溝通或吸引燈籠魚等獵物尚有待釐清。

由於「卡氏尖頷烏鯊」的外貌太過特殊,還紅到海外,包括英國的《太陽報》、《每日郵報》,以及越南與日本等多家媒體都關注報導,甚至連《每日郵報》還用「外星怪魚」來形容牠,稱呼卡氏尖頷烏鯊就像電影「異形」中的科幻怪獸一樣。

經媒體報導後,有網友看到卡氏尖頷烏鯊」的外貌後,有人驚呼「好可怕,感覺離遠一點比較好」。有船長表示,此魚生活在深海中,其實時常捕獲,因不是要賣的魚,就丟回海中。水產試驗所現在有活體魚種,讓研究員能夠研究,未來大家可望對「外星怪魚」,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責任編輯:林琮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