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食鹽第五卷
宋子說,大自然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氣,由此又產生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行中的水潤濕而流動.具有鹽的鹹味。周武王訪問箕子時,才得知這個關於五行的道理。人們吃的酸、甜、苦、辣四種味道的食物,經年缺少其中之一都平安無事,唯獨食鹽,十日不吃,便身無縛雞之力、疲倦不振。這不正好說明大自然產生水,而水中的鹽質是人體活力的源泉嗎?四海之內、邊荒以外,都有不能種植蔬菜五榖的不毛之地,但食鹽卻巧妙地到處都出產,以待人取用,其原因何在呢?
鹽的出產
鹽的出產來源不一,大約可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砂石鹽六種。這還不包括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樹葉鹽(例如吉林的西河柳)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光明鹽。中國境內的海鹽產量占十分之八,而井鹽、池鹽、土鹽等占十分之二。這些鹽有的是靠人力萃取,有的是靠天然產出。總之,那些舟車不通、運不到鹽的地方,大自然也會提供鹽產。
原文
《天工開物》作鹹第五卷
宋子曰:天有五氣,是生五味。潤下作鹹,王訪箕子而首聞其義焉。口之於味也,辛、酸、甘、苦,經年絕一無恙。獨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匹,倦怠懨然。豈非天一生水,而此味為生人生氣之源哉?四海之中,五服而外,為蔬為穀,皆有寂滅之鄉,而斥鹵則巧生以待。敦知其以然?
鹽產
凡鹽產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種,而東夷樹葉、西戎光明不與焉。赤縣之內,海鹵居十之八,而其二為井、池、土鹼。或假人力,或由天造。總之,一經舟車窮窘,則造物應付出焉。#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