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從1154年至1485年的中世紀是一段充滿戰亂的時期,英格蘭與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之間發生著大大小小的戰爭,同時,英格蘭還參加了遍及大部分歐洲地區的「十字軍東征」,後來又引發了英法百年戰爭。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sades)是指歐洲中世紀時期的一系列的宗教戰爭,最著名的Crusades是歐洲基督教集合了基督教各國的軍事力量,到達地中海東部與伊斯蘭教爭奪聖城耶路撒冷而發生的持續約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其它還有許多的Crusades,旨在打壓異教徒或實現政治及領土目的。
1095年,教宗召集人馬發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參戰的約有十萬人,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還發生了六次大規模的以及許多次小規模的「十字軍東征」。1291年,約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戰爭終於結束。
英格蘭的幾位國王和許多騎士都加入了歐洲「十字軍東征」的戰爭大軍。在約二百年的宗教引發的歐洲混戰中,分別有不同國家的國王或教宗引導每次的「聖戰」。
英格蘭共有兩位著名的國王曾參與領導「十字軍東征」,第一位是著名的「獅心王」理查一世(1157-1199),第二位是同樣著名的「長腿愛德華」、「蘇格蘭之錘」愛德華一世(1239-1307),他當時還只是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
英法百年戰爭
除了參與約二百年的泛歐洲混戰,英國還與隔海峽相望的法國進行了一百多年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1337年 – 1453年),實際上共持續了116年,是世界上最長的戰爭。
1337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為了爭奪法國王位與法國開始了戰爭。1453年,英國在法國的戰勢崩潰,失去了曾經在法國的大片領地,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英格蘭國王與法國國王之間的矛盾主要源自英王在法國擁有的大片領土,這一問題根源於1066年諾曼征服。當時,法國公爵征服者威廉與已故的英格蘭國王有親屬關係,藉此通過戰爭取得了英格蘭的王位。
征服者威廉在法國原本就有自己的領土,因此,諾曼家族始終統治著英格蘭及法國一大片領土。1154年,諾曼家族最後一位國王去世,是由一位有法國安茹血統的後裔繼任了王位,為英格蘭的王室又增加了一片在法國的領土(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法國領主為自己增加了在英格蘭的統治疆域)。
王位繼承爭端引發戰爭
各國王室之間相通的血脈親屬關係一直十分普遍,由此導致了歐洲大部分歷史上的繼承權的混亂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戰爭。英格蘭和法國之間的矛盾及戰爭,正是歐洲許多國家之間王權競爭戰爭的現象之一。
1337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沒有男性繼承人,其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菲力六世繼任了法國國王,英王愛德華三世(就是前文介紹過的無能的愛德華二世和紅顏禍水伊莎貝拉王后的兒子)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菲力六世爭奪王位,最終觸發了英法百年戰爭。
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英法再次交戰,英軍又取得了重要勝利,占領了法國諾曼底。
1356年,法軍又出現了重大的失敗,當時的法王約翰二世及一些重臣被俘,英格蘭向法國索要了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依然戰敗,英格蘭獲得了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
1364年,法國迎來了一位善戰的國王查理五世。他改編軍隊整頓稅制,部署策略,積極備戰。1369年,法國在與英格蘭的交戰中終於出現了逆轉,屢獲勝利,收復了大部分的失地。1396年,英法簽署二十年停戰協定。
阿金庫爾戰役
1415年,在二十年休戰協定結束後,英法迎來了百年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阿金庫爾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這是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當時的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五世(當時29歲,在位時間1413至1422年),而法國的國王也已經換成了剛剛繼位的查理六世(47歲)。這一年的8月13日,亨利五世帶領一萬多名兵將,準備了大量的長弓和船隻,穿越海峽登陸法國。
英軍圍困了阿爾弗勒爾港(Harfleur),9月22日,守軍投降。英軍耗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只占領了一個港口城鎮,而且自己傷亡也不少。
於是亨利五世決定不撤退回英格蘭,而是將軍隊的主力,大約九千人,通過諾曼底轉移到靠近英吉利海峽的加萊(Calais)。
另一方面,法國趁著英軍圍困阿爾弗勒爾的時候聚集了軍隊。法軍在索姆河一帶攔住了北上的英軍,並且一度迫使英軍向南移動。但是法國人始終對英軍心有餘悸,想等待聚集更多的軍隊後決戰。
法軍失誤連連,英軍逆轉形勢
10月25日,雙方在Tramecourt和Agincourt之間狹窄的空地上開戰。當時英方絶對處於劣勢,不僅供給不足,兵力少於法軍,而且軍隊非常疲憊,軍人們在兩個半星期的時間裡行軍了大約420公里,軍隊中還有許多人染上了腹瀉。而法軍人數眾多,至少是英軍的六倍,裝備也好過英軍。
亨利五世將英軍分為三個股,左右兩翼交給兩位貴族領導,他自己領導中軍。英軍的長弓手在兩翼,步兵和騎士在中間。弓箭手們還在他們的隊伍前方的陣地上插上了木樁,迫使法軍的騎兵無法靠近,只能下馬。
而法軍則犯下了不少致命的錯誤。首先是自大,法軍認為這一戰他們必勝,根本沒把英軍的弓箭手放在眼裡,所以許多不善打仗的貴族衝在了隊伍的最前方,而大部隊則在後方。而且法軍不重視弓箭的重要性,甚至沒有部署弓箭手,認為他們根本用不上。
開戰後,法軍向英軍衝過來,但是騎兵還沒有靠近,就被英軍的弓箭手射倒,剩下的即使能夠靠近英軍,也無法通過木樁屏障。
接著,法軍的步兵出擊,但是由於地面非常泥濘,再加上英軍的箭雨,隊形很快就亂了。
等到法軍終於靠近英軍,英軍的步兵開始出手。這個時候,法軍身上的沉重的盔甲成為致命的負擔和累贅,手中的長兵器也發揮不了作用。同時,英軍輕裝的弓箭手停止射擊,使用短兵器與法軍戰鬥。
更慘的是,身穿盔甲的法軍,一旦被打到,由於盔甲太重,就無法站起來,有不少人甚至是被泥水淹死的。
事後來看,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都有利於英軍。開戰前,剛下過雨,戰場的位置是在樹林之間的狹小地帶,法軍身穿盔甲的步兵只能在及膝的泥巴裡行進,還沒有遇到敵人,自己已經疲憊不堪了。而英軍雖然人少,卻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並且事先在地勢較高的地點藏身,占據了地利。
就這樣,在阿金庫爾戰役中,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法軍則迎來了慘烈的失敗,損失了大約萬人,大約40%的法國貴族被殺(約五千人),法國戰俘的人數遠超英國士兵的人數。
而英軍最大的損失是約克公爵戰死,另有十餘名騎士及百餘弓箭手戰死。
阿金庫爾戰役後,英格蘭在法國取得了英法百年戰爭中最有利的局勢。
百年戰爭的結束
1419年,亨利五世與法國達成了《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條約承認亨利是法國王位的繼承人。1420 年6月,亨利迎娶了法國國王的女兒凱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他們唯一的兒子在第二年出生,這就是同時統治英國和法國的亨利六世。
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根據阿金庫爾戰役的約定,英方宣布由未滿週歲的亨利六世繼任英國國王並兼任法國國王。
隨後,襁褓中的亨利六世跟法王查理六世的兒子之間爆發了王位爭奪戰。法國國土上戰亂不斷,普通百姓負擔沉重、苦不堪言,王位爭奪戰逐漸成為了民族解放戰爭。
1428年,英軍圍困奧爾良,出現了法國著名的民族英雄聖女貞德。貞德的死激起了法國人的民族義憤,戰爭形勢發生了轉變。
此後,英軍接連失利,一直到1458年,英國在歐洲大陸最後一片土地加萊也被法軍攻陷,英國失去了原先在歐洲大陸的所有領土。
(備註:本系列文章的信息主要來源於維基百科英文版和BBC歷史部類,信息整理原則請見第一篇中的引言。)
入籍考試必看:
樣題:
When did the Battle of Agincourt take place?
- (a) 1415
- (b) 1613
- (c) 1200
- (d) 1716
What was the longest British war with France called?
- (a) The Battle of the Boyne
- (b) The Battle of Bannockburn
- (c) The Hundred Years War
- (d) The Battle of Trafalgar
複習:
I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true or false? Mary Queen of Scots was a devout Protestant?
- – False
- – True
In which English county is the monument of Stonehenge located?
- (a) Cornwall
- (b) Wiltshire
- (c) Bedfordshire
- (d) Cheshire
答案:a,c,False,b
責任編輯: 逸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