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穀物加工——攻稻(一)脫稻粒
水稻收割之後,要脫稈取粒。手握一把稻稈擊取稻粒的佔一半,將稻都放在場上以牛拉石磙(讀滾)碾取稻粒的也佔一半。以手擊取稻粒,被擊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穫時如雨天多晴天少,田間和水稻都濕,則不可上場,便用木桶在田間就地擊取。晴天稻乾,則用石板擊稻更為方便。
用牛拉石磙壓場脫粒,比以手擊稻省力三倍.但留作種子的稻穀,恐怕磨去稻殼殼尖而減少發芽機會,所以南方種稻多的農家在場上脫穀多借牛力,而來年作稻種的則寧取用石板擊取的。
最好的稻穀每十棵中有九棵是顆粒豐滿的,有一棵是穀粒不飽滿的。倘風雨不調,壅根拔草不及時,則間或有六棵粒滿.四顆穀粒不飽滿。去掉那些不飽滿的穀粒時,南方都用風車扇去。北方稻少,則用揚場的方法,就是用揚麥、揚黍的方法來揚稻,但不如風車方便。
原文
《天工開物》粹精第四——攻稻
凡稻刈獲之後,離稿取粒。束稿於手而擊取者半,聚稿於場而曳牛滾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擊者,受擊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穫之時,雨多霽少,田、稻交濕,不可登場者,以木桶就田擊取。晴霽稻乾,則用石板甚便也。
凡服牛曳石滾壓場中,視人手擊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種之穀,恐磨去殼尖減削生機,故南方多種自家,場禾多借牛力,而來年作種者則寧向石板擊取之。
凡稻最佳者九穣一秕。倘風雨不時,耘耔失節,則六穣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盡用風車扇去。北方稻少,用揚法,即以揚麥、黍者揚稻,蓋不若風車之便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