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穀物加工——攻稻(二)脫稻粒
稻穀去殼用礱(礱讀龍,狀如石磨,下臼固定,上臼旋轉,藉由上下臼齒搓擦使稻殼裂脫),去皮用舂(讀沖)、用碾。用水碓(讀對)舂穀,則兼有礱的功用:乾燥的稻用碾加工也可不用礱。
礱有兩種,一種用木作成,截木一尺許(多用柏木),加工成大磨形狀,兩扇都鑿出縱斜齒,下扇用榫(讀筍)與上扇接合,穀從上扇孔中進入。木礱磨米二千餘石後便已損壞。用木礱時,不甚乾燥的稻穀,加工後也不會磨碎。因此上繳的軍糧、官糧,漕運或庫存以千萬石計,都用木礱加工。
另一種是土礱,剖竹編成圓筐,其中實以乾淨的黃土,上下兩扇各鑲上竹齒。上扇裝竹篾(讀滅,劈成條的竹片)漏斗受穀,其量為木礱的兩倍。稻穀稍濕時.入土礱中即碎斷。土礱磨米二百石後便不堪用。
木礱必用壯漢勞力,土礱則婦女兒童亦可勝任。百姓食米都用土礱加工。
經礱磨脫殼後.稻穀用風車去掉外殼和沒有結實的,再倒入篩中團團轉動。沒有破殼的稻穀浮出篩面,重新倒入礱中。大篩周圍五尺,小者半之。大篩中心稍隆起,壯者用之。小篩邊高二寸,中心稍凹,婦女用之。稻米過篩後,入臼舂搗,臼亦有兩種︰
八口以上之家,掘地埋上石臼。大臼可盛五斗,小者半之。橫木插入碓頭,(碓嘴以鐵作成.用醋滓粘合)。用腳踏橫木末端舂搗。舂得不足,則米質粗,有過分則米碎成粉。精米都用臼加工出來。
吃糧不多之戶,用木作手杵,其臼或用木製或用石製,用來舂搗。舂後的稻穀皮膜變成粉,名曰細糠,用以飼養豬狗。荒欠之年,人亦可食之。細糠隨風車揚去,除盡皮膜、塵土後,便得到精白的米。
原文
《天工開物》粹精第四——攻稻
凡稻去殼用礱,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則兼并礱功。燥乾之穀入碾亦省礱也。
凡礱有二種。一用木為之,截木尺許(質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兩扇皆鑿縱斜齒,下合植筍穿貫上合,空中受穀。木礱攻米二千餘石,其身乃盡。凡木礱,穀不甚燥者入礱亦不碎,故入貢軍國漕儲千萬,皆出此中也。一土礱,析竹匡圍成圈,實潔凈黃土於內,上下兩面各嵌竹齒。上合空受谷,其量倍於木礱。穀稍滋濕者,入其中即碎斷。土礱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礱必用健夫,土礱即孱婦弱子可勝其任。庶民饔皆出此中也。
凡既礱,則風扇以去糠秕,傾入篩中團轉。穀未剖破者浮出篩面,重複入礱。凡篩,大者圍五尺,小者半之。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小者弦高二寸,其中平窪, 婦子所需也。
凡稻米既篩之後,入臼而舂。臼亦兩種。八口以上之家,堀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五斗,小者半之。橫木穿插碓頭(碓嘴治鐵為之,用醋滓合上),足踏其末而舂之。不及則粗,太過則粉。精糧從此出焉。晨炊無多者,斷木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既舂以後,皮膜成粉,名曰細糠,以供犬豕之豢。荒歉之歲,人亦可食也。細糠隨風扇播揚分去,則膜塵凈盡而粹精見矣。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