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9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謙紐約報導)「911」是個讓許多人哀慟的日子,這一天這個事件在不同人眼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就在週二(9月11日),許多遊客專程到訪雙子星大樓遺址,緬懷十六年前震驚全美恐襲事件中的罹難者。
從週一一早,百來位的罹難者家屬前往位於曼哈頓悼念會場,部分悼念家屬手持著罹難者的相片與捧花,向他們的過世親人致意。紀念活動中,家屬們六次群體默哀,這些時間點分別是在事發當天世貿中心雙塔被兩次擊中的時刻,隨後南、北兩塔分別在巨響中倒下的時刻,五角大樓被襲以及聯合航空93號機組乘客遇難的時刻,在這六個特殊的時刻中,人們緬懷他的親人、朋友、以及曾經一同共事的夥伴。
在儀式進行當中,2,983名罹難者的名字一一被朗誦。
其中一名罹難者的親屬泰哲達(luis Tejada)提到,他的表哥就如同其他的罹難者一樣,當天仍辛勤地為家人溫飽努力工作。而在他的離世之後,遺留下的四個兒女在經濟上、心理上都飽受艱難。現在他們兄弟姐妹更加珍惜當下,他們的心凝結在一起。
從「911」到當下風災 華裔暢談
本報採訪了三位華裔,從不同的視角帶您看到更全面的「911」事件。
第一位受訪者來自中國大陸,到美國後,他努力融入當地生活。在見聞了「911」所發生的事情後,他非常震驚,並表示,本著知識分子的博愛思想,他透過詩文表達他對壓迫與恐怖意識的不屈服,以及市井小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他是退休公務員朱洪辛。
「我在家看資料呢,看見世界貿易中心這幾個字,我就不能控制了,跑到沙發大哭一場。於是我就開始寫祭文,寫了好幾天,文章還是很長的,有一千多行。」跟隨每天新聞上的最新報導,他的心情也隨著搶救工作進展時喜時憂,這樣共同經過「911」事件後,他與美國的羈絆又加深了一層。他自述,他曾因想要出版「911」事件相關文章,特意回國走訪各所名校尋求合作,雖然這趟旅程並沒有達到出發時的目的,卻讓他對於「實踐」這個詞有更深的體會。
第二位受訪者是美國華裔退伍軍人,在「911」事件發生後,整個華埠瀰漫在煙塵之中,警方以堅尼路(Canal Street)為界拉起了封鎖線,非居住者不得進入。而此時他被賦予重任,運送受災民眾所需的物資。他是紐約華裔美國退伍軍人會幹事梅本立。
「回到2001年,許多無辜的人們遭遇了大難,而許多前往搶救的勇士也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他認為,在事故發生後,美國人學會了兩件事。
第一:「警覺」。在以前,人們看到地上放著一個無主的包裹,或是看到一個可能會造成危害的人,其實不會覺得自己有義務做些什麼。但在「911」發生之後,「看見什麼,及時報警」(See something, say something)的概念深入人心,相比來說不那麼的「自掃門前雪」了。
美國人學會的第二件事情:面對災難人們必須「團結」。就目前美國面臨的颶風天災與外部威脅北韓核試驗的局面來說,支持美國政府是件很重要的事,特別是現在的政府對於災變的反應,相當地快速。梅本立以哈維颶風為例,總統川普在第一時間到場了解情況,乾脆地承諾會推動減災重建的法案。並且川普很快地再次造訪當地,表示將督促提撥60億美元的重建基金等等。
了解物資及時到位重要性的退伍軍人梅本立強調,這一系列的動員對於受災民眾無疑是「大好事」。讓民眾能夠放心生活,也是全美各地的退伍軍人協會成員即便在退休後,依然致力於各種服務的原因。
第三位受訪者是中醫世家的第四代傳人,紐約的中餐餐館是他打造美國夢的起點,在「911」之後,他見證了華埠在經濟面上一度遭受打擊的商圈動盪。他是紐約中華公所主席蕭貴源。
「美國以前從來沒發生過這種無預警攻擊,尤其在他的金融中心『華爾街』。「911」事件一發生,就激發了美國人的凝聚力。」
蕭貴源表示,雖然這是個充滿移民的國家,但是移民們包括他本身在內,都為這件事的受難者感到相當的沉重,就像是自己的兄弟受難一樣。提到這種情同手足的心理,關心風災募款情況的他表示,現在颶風的影響範圍相當的大。德州和佛州難以估計的災民數量相當龐大,他肯定川普總統的反應是相當地積極和迅速,但他期許美國國民特別是全球性的大企業家應該出錢出力,讓救助款再增一倍。◇
責任編輯: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