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染色第三‧藍澱
植物中有五種藍,都可以作「藍澱」(藍色的染料,又名藍靛、靛):
茶藍:也就是菘藍(十字花科),只要插根就能成活。
蓼藍(蓼科)、馬藍(爵床科)、吳藍(豆科):必須撒籽而生。
莧藍:近來又出現一種小葉蓼藍,俗名為莧藍,是更好的品種。
茶藍(菘藍):茶藍的種植方法是,在立冬之月(皇曆十月)收割, 將茶藍上的葉子一片一片地摘下來,放入窖中造藍澱。剩下的茶藍莖桿的上下都要切去,只留靠根的部位數寸,曬乾後埋在土裡。
來年春天時,燒掉山上的雜草,使土地肥沃、疏鬆,然後用錐鋤(鋤勾向內彎曲,鋤長八寸)掘土,打成斜洞,將茶藍莖段插入其中,根部自然會成活而生出葉子。其餘各種藍都是收籽作種,撒在畦圃裡。春末出苗,六月採籽,七月割藍造澱。
造藍澱時,要是葉與莖很多,便放在窖裡,少的放入桶內或缸內。用水浸泡七天,自然會浸出藍液。每一石藍液放入石灰五升,攪動數十下,藍澱很快就會結成。靜放後,藍澱便沉於底部。
近來所生產的藍澱,多是用福建人在山上遍種的茶藍製得,其數量比其他各種藍的總和還要多好幾倍。他們在山上將茶藍裝入竹簍內,由船運到外地出售。
製造藍澱時,將漂在上面的浮沫取出曬乾,名為「靛花」。放在缸內的藍澱,必須先和以稻灰水,每天手持竹棍不計次數地攪動,其中最好的叫作「標缸」。
原文
《天工開物》彰施第三卷‧藍澱
凡藍五種,皆可為澱。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
凡種茶藍法,冬月割獲,將葉片片削下,入窖造澱;其身斬去上下,近根留數寸,薰乾,埋藏土內;春月燒凈山土,使極肥鬆,然後用錐鋤(其鋤勾末向身長八寸許)刺土,打斜眼,插入於內,自然活根生葉。其餘藍皆收子撒種畦圃中,暮春生苗,六月採實,七月刈身造澱。
凡造澱,葉與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衝數十下,澱信即結。水性定時,澱澄於底。近來出產,閩人種山皆茶藍,其數倍於諸藍。山中結箬簍,輸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乾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竹棍攪動,不可計數。其最佳者曰標缸。#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