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8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蔡上海台灣台南報導〉孩子不聽話導致親子互動衝突,是家長教養小孩過程中普遍遇到的難題。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唐愉君表示,教養說起來簡單,但要做的時候卻很難,是因為習慣的問題,目前已有醫院、機構等開辦親職團體,讓照顧者思考與練習,遇到狀況時便能自然而快速的評估並作回應,降低親子互動的衝突,加強情感連結,培養小孩的同理心、洞察力和道德感,以養成良好行為。
孩子偏差行為往往使家長很無奈,甚至氣炸了而發飆。唐愉君指出,出現「不聽話」的行為有很多種原因,有生理因素,也有可能是心理及社會因素。沒有小孩是不喜歡被愛,所以也沒有小孩是故意和你作對,想要被罵,事出必有因。雖然小朋友外表可能看似不在乎,但心裡卻在乎的很,每次被責備後,若沒有協助好好整理情緒與所經驗到的事,自責、內疚、羞愧等等的成份就會在小孩內在慢慢累積起來。
如此,小朋友就容易自信下降,形成不好的自我感(我是不好的),繼而惡化並延伸更多「不聽話」的行為,像隻情緒怪物、小霸王,增加照顧者包容的難度,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縫,加重照顧者內心的自責與不安。
唐愉君強調,要打破惡性循環,就從教養開始。丹尼爾.高曼(Daniel J. Siegel)曾說過「不管家長何時管教孩子,目標並非處罰或讓孩子嚐到後果,而是教導」,通常照顧者是透過威脅和處罰來讓孩子配合,「你搶了哥哥的玩具,去面壁思過」、「你再不走,我就要走,留下你自己一個」、「你都沒有反省,一個星期不準看電視」,這些作法也許可以得到短暫的效果,但長遠來看並非如此。
唐愉君建議,除了考量家長與孩子的需要外,也需考量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當孩子鬧脾氣時,對孩子說教不是適合教導的時機,因為孩子情緒已經蓋過理性思考和接納意見,所以當下可以先同理孩子,讓孩子冷靜後再瞭解狀況與討論,盡量讓孩子參與一起整理及解決問題的過程,讓親子關係正向互動,以期孩子養成良好行為。◇
責任編輯:曉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