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低薪成國家危機 GDP放不進員工存摺裡

人氣: 9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08月18日訊】明年元旦起,基本工資時薪將調整為140元,但仍遠低於韓國,長久低薪已成國家危機,加上台灣企業獲利能力有限,如何拿捏讓勞資雙方共享經濟成長,成為政府另一個兩難。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今天登場,決定明年基本工資調漲4.72%,月薪將從新台幣2萬1009元調漲至2萬2000元,時薪則是133元調漲至140元。

勞方代表、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莊爵安認為,民國97年時,南韓基本工資比台灣還低,但近幾年陸續調漲,今年就調了16.4%後,目前已是台灣近一倍。

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曾以自己為例表示,1979年他畢業就職時,當時起薪是2萬元,工作兩、三年後就成長到3萬元,但35年後的現在,企業徵新鮮人開出的薪水,依然是26K到30K,「台灣35年薪資幾乎沒有變,這是國家很大的危機。」

但其實GDP呈現的是上揚趨勢,企業賺到了盈餘,基層員工薪資卻難以提升,根據主計總處統計,105年經常性薪資為3萬9238元,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萬7334元,竟然還倒退16年。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對中央社記者表示,「台灣勞工長期低薪,企業不分享利潤是主因」,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勞工的受僱報酬佔GDP比重,從1990年的51%,2014年下滑至43.9%;企業營業盈餘佔GDP比重,則從29.8%提升到34.6%,證實老闆不是沒賺錢,而是不願意分給員工。

也就是說,「企業的獲利沒有向下分配」。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洪敬舒就質疑:「政府政策裡面,有迫使企業分配嗎?」

他分析,當企業把勞動力視為成本的時候,就會設法讓成本越低、獲利越高,「真的是人性」。政策必須迫使企業在法律的架構下修正、規範人性。

以世界各國為例,政府的確很難主導企業加薪。洪敬舒指出,政府可以運用的是租稅手段,透過合理稅賦,從托嬰、托育到社會住宅,降低勞工支出,儲蓄能力提高,勞工可以有餘力投資自己或是下一代,翻轉階級世襲。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坦言,不見的GDP是分配出了問題。企業、國家經濟成長的結果,勞工分配到的都是很有限的,「誰決定了勞工的績效跟年終獎金」。

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年就估計各有近73億元、8.75億元股息入袋,令上班族羨慕;成之約說,一家公司的高階經理人跟企業主分配到的可能是高達幾千萬、幾億的現金股利,就算平均員工分紅可達到100萬以上,但是真正分到基層員工可能更少。

不過,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指出,在全球化下,企業積極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最終導致資本報酬率高於勞動報酬,已成全世界普遍現象。這如同法國知名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著「21世紀資本論」中所提的論述。

她坦言,如何改善此現象是一大難題,但若是轉型成功,成為能創造高價值的企業,例如台積電、大立光等,給的員工待遇並不低,顯見企業仍願意分享利潤給員工。

問題是,台灣98%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多是經營低毛利的代工領域,靠著低廉人力、有效管理來累積財富,不敢或不願投入資源創新,很多禁不起市場風險。

以今年為例,許多企業受惠國際景氣復甦,接單暢旺,但卻因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勁揚約7%,蒙受鉅額匯損,部分業者坦言「第一季做白工」,凸顯出台灣企業體質脆弱,獲利多數來自匯率優勢以及低廉的成本。政府若要強制企業分潤給員工,恐先面臨企業倒閉或出走潮,員工不僅無法加薪,反可能失業。

另外,雖然政府透過調漲基本工資手段來促使企業加薪,但是薪水漲幅可能追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想透過基本工資調整帶動薪資成長,成之約認為「力道不夠」。

高仙桂認為,若要改善台灣低薪情況,釜底抽薪必須先「把餅做大」,提高國內「高薪」的工作機會,例如利基型製造業、研發類型的工作,還有具備高值化的創新產業,「這也是政府推動前瞻建設的主要目標」。

另一個方向是提升台灣的國際化,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李大華表示,若想要將台灣整體薪資水準拉上來,政府必須塑造一個吸引外商的環境,鼓勵外商來台,才能創造高薪職缺,並給本土企業競爭壓力,帶動台灣經濟環境走入正向循環。

不過,成之約則傾向政府應先落實法令規定,透過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照顧員工外,勞工也應以集體力量,主張自我權益。

成之約比喻,就像蓋房子一樣,不可能一下就把屋樑、屋頂放上去,這些改善低薪的因素也不可能一次到位,但多面向齊頭並進,有一天水到渠成,低薪環境就可望從薪資結構、分配及權益主張等多面向漸漸改善。(轉自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