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時期,佛家信仰非常興盛,很多人心中都有著悲憫的情懷。「菩薩興行,救濟為先;諸佛出世,大悲為本。」如果以這句話作為唐朝世風的寫照,一點也不為過。在當時的大唐,無論儒林文苑,還是佛門叢林,談機參禪、賦偈吟頌成為高雅的生活方式。
杜甫從小寄養在篤信佛門的姑母家,成年後又處於佛法興隆的時代。他常和佛門中人交遊,登臨佛院、駐足禪境、徹夜聽講佛經,置身空門,彷彿身心得到淨化一般。
稟性高潔 心志剛猛
杜甫稟性高潔明朗,一旦閒適之時就會觸發道機,心中自然流淌禪韻。因此,他的詩文透著禪境、禪意和禪趣。譬如「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再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都是內心清淨高遠的寫照。
王維曾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人生在世會遇到很多的麻煩事,不到佛門傾訴,又怎能消除呢?
杜甫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儘管他身在紅塵,娶妻生子,入仕為官,後來又屢遭兵亂,顛沛流離。不過,他都傾向於以勇猛的心志,衝破身上的枷鎖。因此,他的出世之念帶著決絕的意願。只是,他是一位不穿袈裟的紅塵行者。
覺聞晨鐘 發人深省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盧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其雄偉壯觀。杜甫曾在寺僧的導引下遊覽奉先寺,並在寺中留宿,寫下《遊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夜晚,他聽到山谷裡響起陣陣的風聲,透過樹枝看到月光閃爍出清朗的光影。高聳的龍門直衝雲霄,逼近天上的宮闕。在星辰的輝映下,杜甫夜宿山寺就像臥在雲中一樣,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勝景。翌日清晨,將要醒來時,聽到寺院響起渾厚的鐘聲。那洪鳴的鐘聲穿透寂靜的山林,深深地警醒心中的世界。此時此刻,杜甫的俗塵之念也都蕩然一空,一時忘記了塵世的紛擾和喧囂。
「漠漠世界黑,驅驅爭奪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杜甫體會到,在渾渾噩噩的世間,佛家的思想就像照世的明珠,能夠照亮源頭的黑暗。
捨身飼鳳 以換太平
在佛家的信仰文化中,佛陀為了救度眾生,曾多次捨棄生命,因此,佛門廣傳著佛陀捨身救人、投身飼虎、割肉餵鷹的故事。歷朝歷代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為了挽救生靈,以勇猛的意志,在修行的路上勇往直前。
唐肅宗乾元二年,正值安史之亂時期。杜甫帶領全家長途跋涉,避難蜀地。即使顛沛流離,他也沒有深陷絕望。在幾近瀕臨絕境時,他作《鳳凰台》表明自己的志向:
亭亭鳳凰台,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飢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時局艱難的時刻,杜甫依然懷抱著拯濟天下的大願,為了再造大唐的中興之世,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為社稷黎民換來天下太平。古時,每當鳳凰降臨就會呈現祥瑞,福祉人間。杜甫願意剖心血飼鳳凰,以換取鳳凰降臨人間,帶給萬民太平。
即使在垂暮之年,杜甫飄泊於湘江時,他也寫下《朱鳳行》:
君不見瀟湘之山衡山高,山巔朱鳳聲嗷嗷。側身長顧求其曹,翅垂口噤心甚勞。
下愍百鳥在羅網,黃雀最小猶難逃。願分竹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
詩文意境充滿仁心,能將仁愛遍施鰥寡孤獨,在遭到貪暴小人詆毀時,杜甫以朱鳳明志,表其苦心。鳳凰非竹實不吃,心志孤高,但它還是願意將自己的食物分享給螻蟻,共度難關。從中可以看出,他救濟天下蒼生的宏願,悲天憫人的情懷都沒有改變過。
只為天下憂 不為一己愁
人降生於世,在浩瀚的蒼宇中就像是隨風飄遊的孤舟,難以到達幸福的彼岸。人人自問:究竟何處才是歸宿?古代先賢在上下求索中,形成濃厚的憂患和悲憫,由此也成為文士的一大傳統,既悲憫親友的命運,也悲憫世人的處境。無論哪一種悲憫之心都透著強烈的責任和使命。心懷仁愛的人哪,他的眼中時時流露著憂世憂民的神情。
乾元三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一座茅屋,作為棲身之地。但是次年,茅屋被大風吹破,又遭大雨澆淋。杜甫遭逢床頭漏雨、長夜難眠的窘境。在此情此景下,杜甫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想到天下的寒士也都在遭受這樣的痛苦,為此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望。甚至他想到,如果能夠實現庇護天下寒士的願望,即使風雨摧毀自家草廬,自己被凍死,這一生也就足矣。這首詩將他博大的氣度,盡善的胸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杜甫胸襟遠大,他不止於一己之樂,一家之安。他的悲憫如此深沉,就像是精神上的支柱,承擔起命運降下的所有苦難,既不佯狂避世,也不遁入空門。杜甫一生「憂在天下,而不為一己失得也」。千百年來,杜甫流露的仁義,沉雄壯闊的胸懷依然能砥礪人心。@*#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