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突發措手不及?6大防震救命要領必知
地震總是突如其來,即便有預警,也只是估測,依然可能造成猝不及防的傷害。地震突發的時候應該怎樣才能保命?發生後應該怎樣求生?平時又該做什麼準備,地震到來才不會措手不及?
天災發生時,人類總顯得無能為力。但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就能把傷害降到最低,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一、防震,平時要做哪些準備?
地震可能造成食、水短缺,財產丟失,甚至人員的傷亡,因此,民眾在平日裡就要做好應災準備。不要把這些準備當成心理負擔,或認為是小題大作,應以平常心待之。如此一來,事發後就能夠減少慌亂,多一份心安。
日常生活中,要為防震做如下準備:
● 飲用水
防災儲存的水以瓶裝水為最佳。每人每天的飲水量約為1.5升。最好儲備3~5天的水量,放置在陰涼、溫度穩定的地方,並根據該瓶裝水的保質期定期更換。
● 食物
準備保存期限長、且不是必須冷藏的食物,這些食物最好不用加工就可以食用,或經簡單烹煮、加水就可以食用,如餅乾、罐頭、泡麵。家裡有小孩或糖尿病人等需要特殊飲食注意的成員,要在儲備食物時應考慮到他們的需求。另外,準備的食物不要太鹹、太甜、太辣,以免過多的消耗飲用水。
儲存至少3天的食物量,並妥善包裝,避免老鼠、蟲子破壞食物。將食品放在乾燥、避光、溫度較低的地方,避免和有異味的化工產品放在一起。
這些儲存的食物要定期檢查是否過期,並且及時更換。
另外,因為地震發生時情況複雜,災後未必能夠找到儲備的食水,因此最好做分散儲備。台灣嘉義市政府消防局消防員簡明瑞指出,地震可能發生在睡眠時分或任何時候,因此在床邊、衣櫥、客廳等處最好也各備一個緊急避難包。
● 急救箱
準備急救藥品和物品,存放在一個防火、防水、便攜的工具箱中。要注意定期檢查藥品是否過期,以便及時更換。
藥物:
用於消毒、清潔傷口的雙氧水
抗生素軟膏
單獨包裝的酒精棉花棒
阿斯匹林或其它止痛劑
個人當時或長期需要服用的藥物(記得及時更新)
腹瀉藥
眼藥水
其它急救用品:
急救手冊
創可貼(大號和小號)、紗布卷、溫度計、用於冷敷的即時冰袋
剪刀、折疊小刀、鑷子、安全別針、針線包
面巾紙、紙杯、小塑膠袋
香皂、防曬乳液、衛生棉(女生)
木片或其它可做夾板的材料
● 活命包
為地震災後自救,還應在家中集中備好以下物品:
斧頭、鏟子、掃帚
螺絲刀、老虎鉗、錘子、活動扳手
可負重的繩索,用於套取或救援
膠帶、塑膠布
手電筒和電池
二、去地震帶旅遊,要做何準備?
2017年8月8日發生地震的四川九寨溝是著名的風景區。八月正值旅遊旺季,地震當天,景區的遊客超過3.8萬人。據大陸官方傷亡通報,死亡的20人中有6人是遊客。有大量遊客被迫滯留災區。
在旅行時,特別是去地震帶,簡明瑞建議遊客隨身攜帶「緊急避難包」,裡面應包括以下物品:
礦泉水
食物(泡麵、餅乾、罐頭、巧克力)
證件影本(如身分證、健保卡等)
現金、急救用品、常用藥
粗棉布手套、手電筒、收音機、電池
禦寒衣物、內衣褲、小毛毯
輕便型雨衣、暖暖包、面紙、毛巾、口罩
文具用品(筆記本、筆)
備份鑰匙、瑞士刀、哨子
三、地震當下如何應對?躲「黃金三角」對嗎?
網路盛傳的「黃金三角」,是道格·庫普(Doug Copp)提出的爭議性地震逃生理論。該理論建議人們在地震時躲進坚硬物品及坍塌物所产生的三角形保护空间內,如牆角、桌子旁等。
然而,美國國土安全部、中華民國消防署等許多公信機構並不建議採用這種方法,因為地震時「三角」未必會碰巧形成,而若頭頂沒有遮擋,人們很可能被掉落的廢墟砸中。
地震時正確應對方法:
1. 掩護。立即趴下,用手護住頭部;如果可以安全移動,儘可能躲在堅固的傢俱(如桌子)底下,並用力抓住,直到震動停止。如果地震發生時在床上,可用枕頭護住頭頸,因夜晚在黑暗中移動更容易造成傷害。
2. 遠離易墜物。如果找不到遮掩物,應遠離窗戶、大門、吊燈等容易墜落、倒塌的物體或傢俱。若地震時在室外,應遠離建築物、電線桿、路燈等。
2. 不要貿然移動。如果地震時人在室內,在地震停止前不要向室外跑,否則可能被墜落物砸傷。
簡明瑞還提醒民眾,要注意關閉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瓦斯桶)的總開關。因為地震往往會將瓦斯管線拉扯斷裂,造成瓦斯外漏,只要遇到微火,就可能引發火災。
四、地震後,如何保障飲食?
地震發生後,通常災區會出現斷水斷電情況,食品也因交通中斷而出現無法及時供應。此時,應善用家中儲存的應急物品。
● 飲水
地震期間,如果沒有足夠的儲備水,也可以飲用水龍頭裡的水,或攝取水果、蔬菜、罐頭中的水分。如果情況危急、實在沒有選擇,馬桶儲水箱裡的水也可飲用(注意,如果裡面有添加清潔劑等化學物質,此時不可以喝)。
除非是封裝嚴密的瓶裝水,其它水源最好先煮沸後再喝。煮沸可以殺滅水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類和寄生蟲。煮水時,最好維持沸騰狀態1分鐘,以殺滅大多的水中生物。
● 食物
先取用冰箱或冷凍櫃裡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保存期限比較短。食用完後,再吃儲備的食品。注意食物的色澤、味道、質地、氣味是否正常;如果是罐頭食品,應注意罐頭表面、邊緣是否鼓脹或有滲漏。不要吃有異常的食品,避免吃壞肚子甚至食物中毒,為生命安全增添危險。
災後應急食品通常是餅乾、泡麵、罐頭等食物,為了避免攝食單一造成的營養匱乏,簡明瑞建議,民眾可以補充一些複合營養素補充劑(如維生素B群),每週服用2~3次,以補充所需營養。當然,民眾也可以烹煮一些紫菜、乾蘑菇、大棗等乾燥蔬果來補充養分。
五、地震災後防病,應注意什麼?
地震來臨時,除了災難本身帶來的傷害,還應注意災後可能造成的疾病傳染。簡明瑞建議民眾從以下四個方面預防疾病:
1. 不耐放的食物應儘量趁新鮮的時候吃完,不要吃腐壞、發霉、水泡過的食物;
2. 飲水應選擇乾淨、清潔的瓶裝水,不要隨便飲用山泉、河水等沒有衛生保障的水源。如果飲用水匱乏,在喝自來水等水源之前,應儘量將水煮沸後再飲用,避免攝入細菌病毒;
3. 無論餐前餐後,飲食用的餐具都應清潔乾淨,並用開水消毒,消毒後需妥善保存,儘可能保證清潔。
4. 遠離嚴重的災區和大體(過世者的遺體)。現場的環境和大體傳染的嚴重性比較高。很多時候,救援人員通常會先救援生者,之後才會為大體善後。大體久置後可能腐壞,容易造成傳染病。嚴重災區還可能有管線洩漏(如廁所管線),洩漏物滲入土壤並蔓延,也可能造成疾病。
六、地震災後,如何復原心理傷痛?
災難之中,人在情感上往往會經歷劇烈的變化起伏:恐懼、悲痛、憂慮、焦急……一些災民或許會初次面對死亡、財產受損,甚至面臨至親之人的意外事故。因此,經歷災難的人可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簡明瑞講述了自己經歷的一件事。他做消防員14年,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一氧化碳中毒現場。那個家庭因為燒洗澡水時使用室內瓦斯,結果瓦斯不完全燃燒,造成一家五口人全部一氧化碳中毒,鄰居一週之後才發現並報案。當簡明瑞和其他消防員趕到現場的時候,五人早已離世多時。同一個時間看到一家五口人的大體,而且是已經腫脹、開始腐壞的大體,對簡明瑞產生不小的衝擊,「現在回想起來還不太能接受那個畫面。」
久經災難現場的消防員尚且如此,對於平常沒有接觸過大體的普通人,在大地震後看到許多傷者和不完整的大體,很可能會造成心理影響。
若有心理上的傷痛和不適,不要獨自壓抑,應尋求醫生的幫助與開導。還可以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抒泄心中的痛苦與壓力,找到安慰、共鳴。
資料來源: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
美國國土安全部Ready.gov
責任編輯:方紫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