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莊麗存台灣台北報導)台灣除了研究發展與創新不足外,與各國相比,台灣的基礎研究經費比率偏低,歷年來台灣的基礎研究經費約在10%,但到了2014年就降至9%,相較法國、韓國、日本、美國等都較低,產業升級緩慢、創新不足等造成投資成長緩慢,台灣國內投資成長緩慢,對外投資卻不斷增加。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惠玲表示,投資成長緩慢及對外投資增加原因很多,主要是台灣國內沒有有利的投資機會,廠商的投資意願低,而對外投資增加,造成排擠效果,特別是中國大陸的興起,台商赴大陸投資造成替代效果。
而有利投資機會的創造,必須依賴研發創新,創造新產品、新原料、新生產方法等,這需要靠基礎研究才行,台灣研發的基礎研究偏低,是一個大問題。此外,專利權的多寡對投資會有影響,特別是專利成為創新新產品時,其更能提升國民所得,目前台灣在專利重大發明創新上似乎仍然有待努力。
人口老化消費力降 導致台灣需求不振
人口老化、薪資不漲、儲蓄率高、所得分配不均,是造成消費支出成長率下降的主因,台灣的人口老化現象,到了2001年時已經為高齡化社會,2016年老年人口數為310萬6,105人,比率達13.2%,即將接近高齡社會。人口老化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消費能力下降,另外是,國家總生產人口下降,兩者都將導致國民所得成長下降。
製造業與工商服務業的名目薪資及經過消費者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薪資,以2000年-2016年來看,名目薪資年成長率為0.96%,但實質薪資成長率為-0.02%。
此即表示名目薪資幾乎沒有上漲,而實質薪資卻下跌。為什麼薪資不漲呢?企業不調薪?企業沒賺錢?值得討論。
另外,林惠玲說,長期來看,台灣的儲蓄率高且呈現上升的現象,高儲蓄會降低消費需求,台灣儲蓄率上升是因預期所得不增加,且未來不確定性高,導致整體儲蓄率提高,消費減少,使得台灣需求不振。
台灣的所得分配不均度上升,5等分位的最高所得與最低所得之差距,從1981的4.21倍上升至2015的6.06倍。當所得差距加大時,會降低整個國家的消費支出,這是因為高所得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
逐一解決問題 提升經濟成長
林惠玲表示,若要解決台灣的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研發創新不足、青年失業率高、所得分配不均、技術未提升,競爭力不足、人口老化、少子化等問題,原則上要創造一個有利發展、投資的環境,包括簡單明確的法令規章、便捷的交通運輸、公平的教育制度、公正透明的司法體系、廉能的政府、健全完善的財經政策與稅制。
進一步而言,要提升經濟成長,必須針對GDP的4個組成分子的問題,逐一去解決。就提高民間消費支出而言,例如強化消費者信心,提升消費意願,提高實質薪資,降低所得分配的不平均度及解決少子化問題。
林惠玲認為,就增進投資而言,要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且鼓勵與加強研發創新,特別是加強基礎研究,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台灣國內投資,改善大專教育培育企業所需人才,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及競爭力,吸引外國人才來台,提升技術水準等。就促進國際貿易而言,強化比較利益產品的生產,提升產品競爭力,以及維持穩定的匯率等。
而在政府支出方面,則是擴大公共投資,包括教育投資、鼓勵研發及進行連鎖效果大的基礎建設,改善行政效率,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等等。目前政府推動的前瞻計畫與「5+N」計畫,就方向而言是對的,但就執行細節而言,可能需要更仔細審慎的規劃思考,避免可能產生的問題。◇
責任編輯: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