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中)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全身像(青年)(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82
【字號】    
   標籤: tags: , , ,

【接前文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上)

  公文書的傳送與丟包事件

詔書先在北京中央隆重頒布,除了鈐有皇帝寶印的寶詔(正本)之外,禮部會再製作若干謄黃(複本)。齎詔官會攜帶一份寶詔及若干謄黃,前往指定地點宣讀,隨後再將寶詔帶回中央。

各地接獲寶詔或謄黃之後,要將詔書頒到日期以題本報部察核,如有需要也會再複製若干謄黃下傳到轄區各地。因應路程遠近不同,康熙四十二年 ( 1703 ) 時曾明確訂定齎詔官赴各地頒詔往返的時限,例如從京師到河南、山西一帶往返限 30 天。

  當詔書送達地方時,並不是靜態的展示,而是要透過宣詔官大聲朗讀詔書內容,即使是不識字的人民也能聽聞皇帝的指令。

 

雖然現今尚不清楚宣詔官的選拔條件,是否需要高顏值、或經過特別訓練,但應當是說話清楚、聲音宏亮好聽者,因為當時沒有麥克風,宣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由於清朝國土實在幅員遼闊,雖然光緒時有電報,但在這之前只能透過實體文書傳輸,從京師到桂林來回就要 105 天,政治難免出現不同步的問題。例如地方收到皇帝遺詔後,要上奏表示自己什麼時候收到遺詔、開始守喪,各地的喪儀制度會有所不同。

現今政府人員出差各地要帶著護照或相關文件證明身分,而在清朝時齎詔官到各地傳送詔書也要帶著「勘合」這個官方文書,證明自己是政府官員。因為各驛站恐怕不知道齎詔官長什麼模樣,就需要以勘合為準。而齎詔官往返各地不可能帶那麼多行囊,因此各驛站要以勘合所記載的數量,提供應付的口糧、跟役和馬匹,幫助齎詔官順利完成傳送詔書的任務。

道光十五年 ( 1835 ) 廢除齎詔官的委派,詔書改由透過各驛站傳送,但仍然需要一個官方的文件證明來傳遞詔書,這時就改用遞送一般公文所用的「兵部火票」。在兵部火票的右上方,有漢文寫著「馬上飛遞」,而右下方也有滿文寫著「馬上飛遞」,看到這四個字就知道要趕快跳上馬兒把官方的文書送往目的地。

柯 P 一日雙塔約騎 520 公里,騎完感想是:「實在太痛苦,下一次絕對不會再幹這種事。」而清朝一般詔書為日行三百里,最緊急的情況會明載「日行六百里加緊」,一里約 500 多公尺,等於一天要騎馬顛簸飛奔大約 300 公里,體能消耗與屁股疼痛程度難以想像。

馬有失蹄,人有失足,歷史上曾發生過公文書丟包的事件。乾隆四十二年 ( 1777 ),管理吏部的大學士舒赫德向皇帝上題本報告,在兵部火票明載「日行六百里加緊」傳送的公文書,竟然送到遺失了!到了驛站只有看到兵部火票,卻沒看到背包裡面的公文,舒赫德認為發生這種事情要來治罪,革職該地漫不經心的知縣。如果容易忘東忘西的人回到清朝,千萬別去驛站找工作,小心飯沒吃到還惹禍上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書生非常的不解,師父有點石成金之術,何苦讓弟子奔波世俗,掙錢呢?
  • 舜二十歲就以孝順聞名,三十歲時就被堯所重用他,五十歲時他代行天子之事,舜五十八歲時堯去世,六十一歲時舜取代帝堯登上皇位。登上皇位後三十九年,他不顧年老之軀,到南方巡狩,竟死於蒼梧郊區。舜被葬在長江南方的九疑山,這就是零陵。
  • 舜對禹說:「請你也對我提些建議吧。」禹鞠躬作揖說:「帝啊,您在上位,皋陶陳謀在下,這樣就已經非常完美了,我還有什麼建議可提呢?我只想每天認真把事做好。」皋陶故意向禹問說:「怎樣才是認真做事呢?」
  •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 2016台北國際建材家具大展,11月18~21日在世貿一館盛大舉行,來自雲林斗南的「銘木專業木工廠」也參與這次的展出,他的展位沒有任何的裝潢,只有參展的原木和參展的作品。堅持正宗榫卯工法的銘木第三代傳人李界煌自豪地說:「我們的展位是最環保的,絕不會留下任何垃圾,一切都可以帶回去。」為了讓民眾見識正宗的榫卯工法,李界煌在展位上開講「古代建築是現代經濟困頓的解藥」,希望能喚起世人對傳統工法的關注。
  • 聖芭芭拉大教堂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著名的建築師楊.帕列馹於1388年設計監工,他的父親就是布拉格最著名的聖維特大教堂與卡爾大橋的建築師彼得.帕列馹。
  • 愛琴海地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此外,這個地區的古史斷代以及文化脈動,和中國的上古史有很多契合的地方。
  • 宮中爭權奪位的可怕,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想必體會最深,一方面要讓自己坐穩、一方面也要阻止別人竄位,透過頒詔的總動員儀式,將皇帝對自己的期許、對政權的看法布告天下。
  • 在伊尹之前,有黃帝感盛衰之惑,辨陰陽之別,與歧伯、雷公、伯高等談醫論道,留下傳世巨著《皇帝內經》,又有神農氏炎帝,「宣藥療疾」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不出,最後誤嚐斷腸草而死,留下最早的中草藥經典《神農本草經》;到伊尹這裡,他將各種藥物加水煎煮,形成「湯劑」,也留下一本巨著《伊尹湯液經》。
  • 清人繪《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消夏賞蝶,人物以那拉氏為原型。(公有領域)
    她死後,雍正傷心至極。從皇子到貝勒爺、和親王,再到皇帝,多少凶險和風雨,都是她陪雍正走過來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