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教養方法

掌握改善孩子執行能力的十大原則(下)

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四)

 

接上篇:掌握改善孩子執行能力的十大原則(中)

原則9:持續提供支持和監督,直到孩子能成功掌控任務

有些父母明白如何教孩子把任務分段進行、指導他們各種技能,並強調成功的重要性,但他們的孩子還是沒能學習到父母希望他們得到的能力。問題可能出在他們沒有應用這第九項原則或下一項原則。

這些父母擬訂了執行流程,確定這個流程管用,隨即隱身幕後,期盼孩子獨力完成。以整理書桌為例,他們可能會帶孩子去買整理作業的筆記本或資料夾,甚至幫孩子決定怎麼用這些文具,之後便期待孩子自己保持整潔有序。這些父母這麼快就放手,恐怕太早了些!

有朋友告訴我們,人要花三個星期才能把習慣養成。我們不確定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甚至不確定對成人來說是否正確,但我們認為對孩子還說,尤其是執行能力有所欠缺的孩子,要他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會充分善用執行能力,未免太過樂觀。我們總是鼓勵父母對蛛絲馬跡提高警覺,因為愈早確定問題在哪兒,愈有可能看到進展。

在開始執行本書提到的引導方式,或父母自己想出來策略之前,可能得花個幾分鐘把目前察覺到的問題仔細記錄下來,它看起來如何?或聽起來如何?用精確的詞句描述行為(例如,忘記繳交學校作業、一碰到原訂計畫改變就哭),並且估算或記錄這種情況多久發生一次?時間持續多長?如果行為涉及到不同的強度(發脾氣有大有小),你還可以從溫和到嚴重替它評個分。父母可能也得定期(每隔兩、三週)把記錄拿出來,看看問題改善的進展是否明顯。我們提供了一張工作對照表,幫助父母監控進展狀況。

我們必須強調,在父母剛開始試圖改變一項行為時,它有可能在轉好之前,先變得更糟。如果孩子臨睡前總是哭著要父母陪,而你決心要改掉這種行為,一開始你可能會發現他會哭得更久、更大聲,然後狀況才開始逐漸改善。為了正視情緒控制或反應抑制而設計的任一種引導行為,尤其是那種試圖教導孩子替代行為、刻意忽略某些行為的策略,特別可能在問題改善前出現陣痛期。

愈謹慎地設計(衡量)引導方法,愈能早一點看到進展。在我們的經驗裡,有些父母比較有能力做到精確引導和持續記錄。至於那些沒辦法那麼精確的父母,只要定期「檢視」,也一定可以發現情況的進展。

原則10:決定停止支援、監督和獎勵時,最好逐漸放手,別突然中斷

若父母覺得為讓孩子學會某件事,已經支持他夠久,很想立刻中止對他的支援,最好是循序漸進,這樣孩子才能逐步取得獨立運用該項技能的能力。如果你曾經教過小孩騎自行車,就會知道,父母一開始先握穩車子後緣,把它扶正,孩子每騎一小段時間,就放一下下手,看看孩子能不能繼續往前騎,車子也不會抖得太厲害。如果情況許可,便逐漸加長放手的時間。父母不會一直緊握著車後,卻突然放手讓孩子單飛,天真地以為這樣孩子就能穩穩向前,不會人仰車翻。

還記得原則八嗎?提供剛好足以讓孩子成功的支援。如果孩子並不需要不斷的提示,就別這麼做。但也不要原本什麼忙都肯幫,卻突然只袖手旁觀!

每當決定如何與孩子面對棘手的工作,或是想要鍛煉孩子的某項能力時,上述十項原則應該都十分值得參考。事實上,父母可能還會發現運用第三部分的策略方法時,如果覺得自己遇到瓶頸或感受到挫折,重新回顧這些原則也會非常有幫助。加諸於我們和孩子身上的責任和要求,往往隨著生命的增長而日趨複雜,有時候我們難免忘記:謹守基本原則是多麼地重要!

養成執行能力的三道門:前因、行為、後果

父母可以在檢視任一項你想要改變的行為,以及讓孩子習得和運用執行能力時,把這些原則套用上去;行為管理專家常稱此為「ABC模型」。A是前因(antecedent),B是行為(behavior),C是後果(consequences)。

這套概念的由來,是基於行為的改造有三次機會:在行為發生前做改變(改變外在因素或環境),直接針對行為本身做改變(經由教導)、施加後果(激勵或懲罰)以求得改變。

我們將在第六章談一談調整環境以減少執行能力問題,討論內容是以行為的前因為主,看看是哪些外在狀況讓執行能力變得更好或更糟。第七章,我們將把焦點轉向行為本身,看看如何直接教導兒童執行能力。最後在第八章,我們會探討運用動機誘因來鼓勵孩子使用執行能力。等你讀過這些章節以後,你就會知道該如何設計自己的引導策略,改善孩子的執行能力運作。

─ ─摘自:《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野人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