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紐約報導)2017年的7月,正是紐約市中小學放假的時候。可是在曼哈頓下城華埠勿街62號的「紐約華僑學校」的大樓裡,卻是一番比往常還熱鬧的景象,各種膚色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們在樓梯上上下下。原來,這裡的暑期學校已經開學了。
「我們學校今年的暑期班的學生人數超出了預期,開學後還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過來報名。」新到任10個月的校長王張令瑜對記者介紹說。這位女校長身穿一件翠綠的夏衣,周身散發著一種高貴、典雅的氣韻。「近年來,全球興起學中文熱,看著那些白人、非裔、西裔及印度裔的學生們與我們華裔學童們一起學習中文及中華文化,而且還會背誦中國古詩詞,真讓人感動。」說起學校和孩子們來,王校長的語氣中充滿了熱忱和興奮。
王張令瑜生於香港,長於臺灣,曾經在紐約市前市長朱利安尼任內擔任「職業與勞動發展局」局長,後來從事管理諮詢工作。本來她去年年底要退休的,但是由於華僑學校老校長退休,她應邀接過這個職位。「因為我是社區出來的,中華傳統文化講究飲水思源,」王校長說:「既然有這麼緊要的事情需要我,我是義不容辭的。」
建立「訊息交流中心」 成為典範
2016年9月初走馬上任的時候,王校長看到,華僑學校本身歷史悠久、基礎穩健、社區資源豐富,但是校舍老舊、教材過時。她最初的想法也就是加以整頓,以為一年之後就可以完成初步改建工作。但是沒想到,在全心全力投入中,自己和行政團隊越做越有幹勁,越做越心懷感恩,甚至為僑校規劃出更大的遠景。
「首先,我有全力支持我改建僑校的校董會,即中華公所屬下的60個僑團,尤其是蕭貴源董事長及16位常務校董們。」王校長說。她的教職員工「非常配合、能幹和努力」,以及在廣大家長們的支持和外請專家們的幫助下,王校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做了大量硬件、軟體上的改進,讓華僑學校煥然一新,各種校園活動生動活潑,吸引了更多的學生。
但是這還不夠,王校長認為,紐約華僑學校的資源「得天獨厚」;她萌發了要讓僑校成為非牟利中文教育與文化推廣機構的典範的想法。「我們原來不太跟外界聯絡,但我認為不斷改進中,與其它機構的交流與分享非常重要。我的理想是讓僑校成為一個平臺,把中華文化與文字推廣到更寬的範圍,變成一個clearing house(訊息交流中心),讓所有從事中文教育及文化推廣機構通過交流相互學習、成長。」
王校長解釋說,搭建這訊息交流中心並不是僑校自己一家坐大,而是把志同道合的機構集到一起,大家互相協助,分享資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和借鑒,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力量凝聚在一起,將中文教育及文化推廣辦得更好。
王校長對僑校的遠景很清楚,她說:「不僅身處紐約的中國城,而且要在大紐約地區、美東、全美,甚至全球範圍內,讓僑校成為一個致力推廣中國語文和中華文化的典範。」她堅信,先建設基礎與機制,不論花多長時間,只要有開放的心、開放的頭腦和張開的雙臂,同行業的其它機構都會一起參與的。◇
文化的精髓: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紐約華僑學校的校訓是「禮義廉恥」。王校長說,在這裡,不僅只教會學生們中國文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接受完整的中華文化的啟迪。
「人們一提到文化,就想到唱歌、跳舞、畫畫;還有人想到歷史、文學。這些當然都是文化,我完全同意。」王校長說,「但是文化還有更深一層的內涵,它更是一種規範、準則,也就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文化反映在人的行為、氣質和風度上面。」
她給記者舉了趙小蘭女士的例子,身為聯邦政府交通部部長,美國總統內閣唯一亞裔,她的能力和成就有目共睹,「趙部長不僅展現出風度極佳的亞洲婦女形象,而且她每到華人社區,從不忘推崇她的父母和家庭教育。趙部長總說她的成功來自於她的家庭,來自於中華文化。這誠然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正面形象。」
然而,王校長在紐約法拉盛卻看到了中國人身上一些負面的「文化」表現,比如亂闖紅燈和隨地吐痰。她常常思考,為什麼在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深受中華古文化影響卻又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亞洲國家中,人們一直保持著文明而有禮貌的習慣?而香港同胞卻抱怨97年回歸之後,大量湧入的大陸同胞破壞了他們曾擁有的文明環境。
因此,王校長全力維護及發揚華僑學校一百多年來的傳統,加強注重學生的品格培養(character building),把中華文化中的內涵傳承給下一代,讓學生們達到「明禮儀、知廉恥、辯是非、立大志」。
臨別的時候,王校長邀請記者下次再來,歡迎參觀學校的禮堂、體育館以及二十五間教室。與這樣一位溫文爾雅、謙遜和藹的女校長談話,讓人感到如沐春風,真切體會到用中華傳統文化滋養出來的中國人給別人帶來的舒適與溫暖。◇
責任編輯: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