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文君、梁珍、 張曉慧香港報導)現今手機、網絡日益流行,人人變低頭族。但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傳統書籍的重要性難以替代。一連七天的書展昨在晴空下開鑼,告別連日黃雨惡劣天氣,帶動書展生意轉旺。到處可見人頭湧湧,不少市民拖家帶小,帶備行李箱搶購心頭好;亦有愛書人即席打書釘,享受閱讀快樂。其中懷舊、本土文化、以及書展的主題——旅遊類書籍都有不少捧場客。也有慕名而來的大陸遊客,來港感受文化自由。
今年書展共有37個國家及地區、破紀錄約670家參展商參展,分14個展區,從綜合書刊館、到兒童天地、國際文化村等,包羅萬有,加上21日開幕的運動消閒展覽,令會展化身為旅遊、消費、文化的世界。
上午10時書展正式開鑼入場,但排第一位的杜先生早上6點幾已經在門外排隊等候,希望搶購林詠琛、黃毓民的著作,以及Cuson Lo《我做樓奴的日子》。去年排頭位搶到作者簽名,今年又成為爭取首位入場。他預計消費千元以上。
今年升讀小五的曾同學與好友彭同學一起跟媽媽行書展,他們都表示想選購兒童書,以及有關星星等天文方面的科學書,並希望買中英數方面的補習書趁暑假裝備自己。
在書展三樓的兒童書店內,有就讀幼稚園的小朋友索性席地而坐開始閱讀,媽媽則站在一旁亦入神閱讀。
電子產品令孩子脾氣暴躁 家長重培養閱讀興趣
家住大圍的周小姐,帶著4歲女兒行書展,「本想找一些迪士尼英文畫冊給她讀,卻意料之外發現有些書是她自己喜歡的,比如迷宮之類的。」她說,希望讓孩子感受一下閱讀氛圍,從小養成閱讀習慣。
周小姐坦言,時下小朋友多玩電子產品,一旦上癮就一發不可收拾,不僅損害視力,一旦要小朋友停止下來,他們會變得脾氣暴躁而發火。
為了讓女兒少玩電子產品,她每逢周末都會去圖書館借書,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想要看的書。「儘管她現在還不是很喜歡看書,我都希望培養她的讀書興趣。同時配合學校老師的引導。我不會給太多建議,否則怕事與願違。」
書展常客愛藏書:看屏幕易疲倦
退休市民蔣先生夫婦,幾乎每年都必來光顧書展,「因為齊,有很多折扣,便宜20-30%。」今年準備花費1,000元左右買書,喜歡旅遊、文化類書籍,又為18歲兒子買了他指定的小說。
蔣先生指家中藏書數百本,部份會珍藏,反覆翻看。至於為何喜歡買書,他說: 「不斷要學習,而且拿一本書好過看手機、電子屏幕,看電子書很疲倦。」而且「網上的知識不齊全,書本齊全」。
深圳年輕人:香港閱讀氣氛很好
今年書展預計有超過100萬人次入場。其中一大現象,是每年都有不少大陸遊客來港買書,體驗文化氣氛。
在專賣政治等書籍的田園書屋展位,來自深圳的年輕人陳先生(化名),手中拿著一本《鮑彤文集》饒有興趣地翻看。喜歡歷史、政治的他,今次第一次來港參觀書展,坦言感受「既振奮又欣慰」。
他指,香港和台灣是華語圖書世界「僅有的自由土壤」,亦是難能可貴,希望能夠守住這塊土壤。他希望能夠買到大陸看不到的書籍,包括還原歷史真相的書籍,「至少香港言論自由一些,審查少一些,是一個更加包容的環境。我不希望被(中共)告知『真相』,而是希望去了解真相。」
陳先生觀察到書展開幕日是工作日,但依然人頭湧湧,說明香港的閱讀環境很好。
參展商:銷情與往年相若
田園書屋負責人譚先生說,今年銷情和以往相若,書店亦提供七折優惠,以及大批特價書籍售賣,故吸引不少愛書人前來光顧。
劉銳紹:六七歷史在今日重複
時事評論員、「夫子」劉銳紹以當年13歲參加「小鬼隊」親歷六七暴動的經歷,推出新書《我從六七暴動到今天》。他說,六七暴動適逢50周年,當年很多事同今天有簡單重複之處,比如當年中共如何洗腦,如何騙人,同今日的洗腦工程有相似之處。
夫子親歷67暴動、89民運及2014年的香港雨傘運動,令他看清任何一個執政者都同樣強暴。他請來三次運動中親歷的三代年輕人座談,聆聽民間如何凝聚力量。他說這是任何有關六七暴動的書中所沒有的部份。
韓連山新書 勉勵活下去
準備多時,退休教師韓連山推出新書《遺書》,關注近年來學生和教師在壓力下自殺,「將很多個案的學生和教師,在教育圈子裏所遭受的慘況,用小說形式呈現,獻給這一群已死去的朋友,亦鼓勵活著的朋友繼續勇敢活下去。」
繼早前推出《莎士比亞罵人的藝術》兩本書後,他再推出第三本《莎士比亞談情的藝術》,「其實香港人在香港今天的局面無奈、無助、無權的情況下,其實只有一樣東西可以救我們,就是愛情。我們只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利用我們作為一個人可以掌握到的東西,去繼續勇敢生活下去。」
小店師傅示範傳統工藝
隨著地租上漲,香港街頭老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而在書展上,慈善團體「生命工場」推出了《小店見學》系列書冊,還有小店師傅現場示範傳統工藝,包括製作繡花拖鞋、小巴車牌、手彫麻雀以及街頭書法等,希望把這個文化傳承下去。
書商嘆書展欠主題 出版空間收窄
每年書展都有書商推出大量諷刺時弊的政治書籍,但盛況已不復見。有書商認為與香港近年政治風氣低沉有關,又感嘆香港出版業的空間日益收窄。
往年主打政治類書籍的香港次文化堂,今年出版劉銳紹的《六七暴動史》以及林匡正的《革命》、《獨立》等圍繞「歷史」主題的書。社長彭志銘說,香港的未來很視乎下一代,希望他們能增闊視野,參照外國歷史,而非中共的騙人史。
他感嘆香港出版業的生存空間日益縮窄,處於危險境地,一方面是「一國兩制」下已經無言論自由,「中共可以釋法,追溯別人之前的事,毫無法治精神。我今天犯了明天的罪。尤其是出版。」他認為,中共最怕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
另一方面,「我們有立場時,當有人想看這樣的書時,我們好悲哀的變成了獨家。」他認為,出版業應該百花齊放,甚至是小型出版商越多越好,無奈現在被大財團壟斷。而當它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受權勢操控時,會推波助瀾,加速香港這塊地方的死亡。他說,次文化堂會堅守下去,堅持繼續為香港發聲。
他又批評今年書展無主題,以「旅遊」為主題成為台灣及大陸文化界的笑柄。
台灣書人文勵志類受歡迎
另一邊廂,台灣讀書共和國攤位聚集很多年輕人駐足讀書,海外業務部經理張鑫峰說,今年帶來38家出版社的500種書目,而目前在香港最受歡迎的仍然是人文社科類,以及心靈勵志類書籍。
台灣顏色貞觀文化負責人陳傳發沉澱12年製作出全球最大一本書《東圖西畫大觀》,寬150厘米,長200厘米,重量132公斤,共有25萬個字、2,426張圖片,目前在台北售價為198萬元台幣。
全球最大書本 宣告紙媒無可取代
陳傳發說,此書收集了全世界博物館,美術館等等的這些具有「成教化,築人倫,賞心目,怡性情」的作品,並照年代一一呈列出來的,而且每一件作品都有重點解說。
他說,出版這一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凸顯出紙本書的重要,「電子書是以輔助為目的。很多的專家學者都有一個論點,閱讀紙本書絕對勝過閱讀電子書,它能夠使思想跟記憶更清楚,能夠更明白,所以呼籲我們的文化、文藝、文創必須要有深刻的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