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朋友在臉書上問我:「這咖啡味道如何?」我微怔了一下。儘管我多麼愛咖啡,卻沒有太敏銳的舌尖去評估咖啡豆的優劣。是大略聽聞所謂的乾香氣(fragrance):咖啡烘焙後或研磨後的香味、濕香氣(aroma):咖啡萃取液的香味、酸味(acidity):酸味與糖分結合以增加咖啡液的甘甜味、醇厚度(body):咖啡液的濃度與重量感、還有餘韻(aftertaste),也即是喝下去是否有完美的體現等等。這些大概是一杯精緻咖啡必需具備的條件吧?要真正參透,我還是一知半解。
我想,我在乎的,不僅是那股味道而已,我真正愛的,不過是喝咖啡時的心境和領略。咖啡,總散發著一種獨特而自信的韻味。這種韻味融合了品味、時尚和愜意。輕輕啜著的時候,那份苦澀中湧動的醇香,伴著悠悠爵士音樂,在不經意沁入些許珍貴點滴之際,柔軟繚繞在心。我就這樣沈溺在一種濃郁深邃的咖啡氛圍裡。對我而言,喝咖啡已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什麼時候,這樣的生活方式,已成了一種依賴。
記得我三年前第一次遊歐洲這幾個國家──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當時我對那兒的咖啡充滿了期待。印象中,除了酒之外,那些老外都「嗜咖啡如命」吧?那種程度幾乎到了「我不是在喝咖啡,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途中。」結果,荷蘭的咖啡,令人大失所望;巴黎的太濃了,我覺得腸胃承受不了;德國都是啤酒為多,沒啥驚喜。終於,維也納的咖啡,讓我忘了把「心」帶回來了。據說那兒的咖啡種類多達四十餘種。咖啡和鮮奶的比例與配搭層出不窮。每一種皆擁有不同的體驗。其中最具維也納特色的咖啡,有個很美的名字,叫米朗琪(Melange)。瞭解後,才知道它是在熱水稀釋過的摩卡咖啡基礎上,加入50%的牛奶和牛奶泡沫調製而成的。
我在這美麗的都市裡,還學會了「一杯咖啡、一份甜點、一份讀物」是當地咖啡客的標準肖像。奧地利作家托貝格曾說過:「一個人,坐在咖啡館裡喝咖啡。」看似平平無奇的幾個字,卻引起了當地熱愛咖啡文化人們強烈的共鳴,甚至被認為是這個城市的讚美詩。我想,他們所迷戀的,和我一樣,大概就是那股「物我兩忘」的氣質吧!
米朗琪最後成了我的心頭好。它有著精緻的口感和細膩的情絲,優雅而柔滑。返馬後我在好多地方都不再遇上,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也許,人生就是這樣,總有太多美麗的遺憾。我只好把當時喝米朗琪的美好小心翼翼地存儲在記憶庫里,心血來潮的時候,再好好重溫一番。
咖啡,就這樣廝守在我身旁,忠心耿耿的,十年如一日。受挫的時候,我喝意式濃縮咖啡。徬彿它濃烈的苦味可以承載很多的痛和經歷。流經疲憊唇齒間,它的濃重或許可以喚醒了味蕾,激發自信,重新給我動力。把困頓都拋卻後,它就能引領我到簇新的方向。
多愁善感的時候,藍山咖啡香醇中帶憂鬱的味道,可以安撫情緒,讓我從疲乏中掙脫,稍作休憩與沉澱。用力呼吸瀰漫在空氣中的咖啡香,我漸漸明白,人生如喝咖啡,快樂悲傷,平靜波瀾,都是恆久不變的定律。苦澀後方體味甘甜,柳暗花明又一村。
忙茫盲得迷失自我的時候,拿鐵豐盈細緻的口感,加上爽滑的奶香,溫柔著情懷,遞來一份獨享的岑寂。恰如其分的芳香活躍思維,讓我自飲自樂,思我所思,想我所想。其實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但如果我所給予的這些定義能讓自己重新振作,精神抖擻,又有何不可呢?
某天偶然看見名作家朵拉在臉書上分享有關咖啡的一段話:「這個城市被咖啡攻陷了。走到哪兒,都聞到咖啡的香味。相比榴槤,喜惡異常強烈,沒有模糊界限可言;愛的人特愛,惡的人,連聞都覺得惡心;然,咖啡的香氣,愛的人不用說,惡的,也不會太抗拒。而現代人的快樂那麼少,如果一杯咖啡可以增加快樂的感覺,為什麼要戒?」她的這席話,頓讓我有絕對充分的理由繼續耽溺了。
對我而言,咖啡比戀人更了不起呢。它從不和我拌嘴,從不和我過意不去。它只是默默地守候著我,在我需要的時候給我力量。穿梭在物質築成的繁華裡,為了生存我們常常戴著面具。你多久沒有和自己對話了呢?是否被寂寞吞噬了?找個舒服的位子坐下來,細品一杯咖啡,紛雜中尋慰藉後,再慢慢想想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吧!有一天或許我們會發現,在生活中性情迥異,難以融入的人,也會因為同樣熱愛咖啡而敞開心房,侃侃而談。但願愛咖啡的人都熱愛生活。前方的路,或許顛簸,裝滿勇氣後繼續前行吧!用一杯咖啡的純粹。(本文限網站刊登)
──轉自作家
(點閱【筱林子】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