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音符編織夢想 堅韌拓通航向

英國華人鋼琴和大提琴家曾淑偉的音樂之路

集鋼琴家與大提琴家於一身的曾淑偉女士(曾淑偉提供)

人氣: 3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音樂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路,天份、熱愛、韌性與艱苦訓練缺一不可,眾多琴童中,未來能有所成就者寥寥無幾。

  • 七歲始練鋼琴;
  • 14歲獲英國音樂學校威爾斯大教堂學校全額獎學金,成為當時學校第一位雙主修學生;
  • 18歲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攻讀大學及碩士;
  • 19歲開始兼職,投身教育,籍此破格獲得英國國籍;
  • 26歲榮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全額獎學金,攻讀音樂藝術博士……

集鋼琴家與大提琴家於一身的曾淑偉女士,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演繹非同凡響的人生華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淑偉出生臺中,相比大多數孩子,她接觸音樂算晚了。七歲考進臺灣的音樂班開始練習鋼琴。小小年紀,就知道自己比別的孩子晚學兩年,需要多下功夫練習。

就讀音樂班需要有副修,淑偉就選了大提琴。在老師悉心指導下,淑偉努力練琴,在各種比賽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大約從11歲開始,淑偉開始雙主修之路。短短四年多時間,她就表現出對音樂的特有領悟能力,加上比別的孩子更多的付出,使她脫穎而出。

1995年,淑偉獲得臺灣少年組大提琴比賽第一名,鋼琴比賽第二名的好成績。14歲時,她考取了英國最大音樂學校——威爾斯大教堂學校(Wells Cathedral School)全額獎學金,成為當時學校的第一位臺灣人,也是唯一一名雙主修鋼琴與大提琴的學生。

雙主修鋼琴與大提琴,收獲斐然

集鋼琴家與大提琴家於一身的曾淑偉女士(曾淑偉提供)

練好一種樂器並有所成就,對絕大多數琴童來說,已是可望不可及。雙主修兩種樂器,如若有所成就,那將是怎樣的奢求與付出?

雙主修鋼琴與大提琴,淑偉走的很艱辛,也很成功。

淑偉感言:「首先得自己一定想要做,還要很懂得分配時間,基礎要打。所以,我很感謝臺灣的老師從小就把我訓練得很好。」

「小孩子雖然想要去這樣做,但學習過程遇上瓶頸的時候,需要有父母的鼓勵,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我感謝父母親長年來給我的時間與鼓勵。」

能有今天這成就,韌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淑偉有感而發:「在很困難時就會想這條路有沒有走對,因為雙主修這條路很難走,時常也會碰到一些老師說,妳為何不放棄一樣?    妳現在可以是世界上很出名的,妳專一做好一樣就好,為何要雙主修呢?」

不理解她的老師,覺得她分散了注意力。淑偉則認為:「如果我考試是最高分,比賽又都是第一名、第二名,何必限制專攻哪一門呢?」 在皇家音樂學院期間,她只要參加比賽就會得獎。

從小到大來自周邊的壓力,並沒有使她放棄雙主修這條路。她說,「我要去做,也是蠻固執的,那時候有幾位教授提議放棄其中一樣樂器。」

「我記得在皇家音樂學院,一位很有影響力的老師和我說,淑偉妳應該去參加世界比賽。」

鋼琴老師和大提琴老師都鼓勵她去參加世界比賽,但比賽需要資金和時間。由於經濟因素,她必須去工作。淑偉回憶到:「我是雙主修,功課是別人的一倍,還要抽時間每週去上三天的班,十幾二十年前,我的年收入近兩萬英鎊是不少,但我必須去補貼學費、付房租和生活費。」

為了生活,不得不作取捨。淑偉略顯遺憾:「參加世界比賽要花大量時間去練琴,我就沒有辦法上班。我14歲來英國上中學,臺灣也不是英聯邦國家成員,也無法在英國申請資助。因此,我沒有機會參加比賽。」

對西方古典音樂教育的不同視角

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也體現在音樂及其教育方面。

西方國家更重視小孩子的想像力,小孩子要體驗、經歷,家長老師對小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享受音樂、盡力就好,小孩子的技巧、基礎可能就不一定那麽紮實。

亞洲國家包括臺灣,基本上比較注重基礎教育、技巧,打好基礎之後再往其它方面發展。雖然技巧練習的很好,卻易刻板。因為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國家的音樂家有不同的人文薰陶環境,呈現的東西自然不同,在世界的另一端訓練並領悟其內涵並不容易。

淑偉作為在東西兩種文化中長大並接受教育的音樂家,頗有感觸:「臺灣的啟蒙老師在技巧與啟發音樂性上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打好了基礎。美國老師讓我對西方音樂有更深的理解,不同的老師幫助我融合了東西方各種因素。」

「比賽的時候,美國老師告訴我說,妳先靜下來,不要去彈奏,坐在哪裡想像著彈完,只是去體會力道要怎麽運用,怎麽呈現樂曲。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法,都幫助了我。」

亞洲學的都是獨奏,西方很多重奏,就要與別人合作。淑偉來英國後專攻鋼琴與大提琴的獨奏與重奏。

重奏方面,淑偉很感謝英國的老師讓她學到很多東西,老師的教育理念也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她感言:「我在英國的第一位大提琴老師很有名,擁有博士學位,他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方面,沒有去大學和音樂學院教,就在中學教,他認為十幾歲時很容易放棄,這個年齡段是最重要的,不能夠間斷。」

「我來英國碰到他真的是很幸運,那時候在他的弦樂團裡面當大提琴手。他訓練我拉協奏曲、重奏。我也很幸運地參加了鋼琴與大提琴不同的組合,各種重奏我全部參加訓練,經驗比人家多,我也付出雙倍甚至是更多的時間。」

社會融入:用心體味 全力投入

每一個來英華人都需要面對語言、文化障礙。淑偉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她說:「中學時期,我是唯一的臺灣人,很少有機會說中文,一定得去講英文,這方面對我幫助很大。我得要克服恐懼,很多外國人過來,因為恐懼就儘量和自己國家的人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體,有人說外國人不給我們融入,其實我們作為個體需要走出去,去和人家打交道,主動融入,要有自己的時間和不同國家的人交往,這樣才會變成所謂的國際人,也比較多元化。」

「了解人家的思維,給自己時間去理解,去親身經歷。否則可能在國外生活二三十年,都不會真正了解這個社會, 很感傷。」

英國很多元化,尤其倫敦。淑偉深感在英國生活、工作,只要認真投入就有機會。她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拿到一份兼職的工作,也因為是從那時累積的工作經歷,她拿到了英國國籍。英國的移民法一直在變,淑偉申請的時候,英國已經停止用學生簽證申請移民,由於從1999年就開始投入教育的工作經歷,她被獲準破例申請。

作為華人雖然很優秀,但是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很大,想要在這個社會發展,也必然會面臨挑戰。

淑偉坦言:「困境一定會有。我有博士學位,如果是表演藝術、去演奏的話,在歐洲是不需要讀博士學位的。我在皇家音樂學院讀碩士,也是因為讀大學期間在倫敦小學任教時,發現他們教育系統有漏洞,有些地方接軌不是很好。我想要去講,人家認為我是外國人,不懂英國,其實我在這裡讀書很久。這裡的人也有道理,有時差異是一線間的。所以若想要使他人聽信於你,就必須先改變和提升自己。」

投身教育,回饋社會

淑偉小時候在臺灣遇到的美國鋼琴老師給了她很大的啟發與影響,老師兼具兒童心理學博士學位,他告訴淑偉要在表演和教學兩方面同時發展,因為表演是表現自己,教育則是回饋社會。

集鋼琴家與大提琴家於一身的曾淑偉女士(曾淑偉提供)

2014年之前,淑偉一直在私立學校任教。想在英國公立學校任教,需要有自己的教育學分,於是淑偉又去攻讀教育學分,領取教育資格。

她說:「英國的私立教育與公立教育相差很大,我很愛英國,可是這方面真的不解。我在投入教育時就想,我怎麽那麽幸福,我一個外國人到英國這麽棒的學校學習,在這裡得到很多,被栽培到今天的樣子。」

「我覺得英國給我很多,我一定要回饋,臺灣我也要回饋。所以我在這裡任教,花的時間比較多,我覺得我走的路有一點像我小時候碰到的老師,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淑偉坦言:「走音樂的路不但沒有高收入,還不時地會遇到困境。但是,它是我的摯愛。如果可以同時去啟發其他學生或是個體,我就會覺得心滿意足。在成長的過程中,若沒有所有的恩師們與父母,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機會。」

「在三大洲生活、工作,吸收了這麽多東西,兼容並蓄,不管我的人生是否會碰到新的挑戰,我會繼續歡迎、接受,我還是很幸福的。」

在淑偉看來,大學任教是很榮幸的一件事情,但是真正要影響教育,就是要從基礎的地方開始栽培下一代,她目前在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任教。

淑偉也在找一個平衡點,表演和任教兼顧,表現自己,教育利他。◇

文/夏松 責任編輯:李景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