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幽門螺旋菌亞洲感染率過半
【大紀元2017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趙若水香港報導)中文大學醫學院公佈最新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目前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致胃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而亞洲地區更有過半人口受感染,推算目前香港有約30%的帶菌者。
中大多名腸胃科專家連同醫科生組成研究團隊,通過對兩個資料庫進行系統性搜尋,收集了1970年至2016年與幽門螺旋菌相關資料,並加以分析,結果發現,幽門螺旋菌感染率最高的地區是非洲,高達79%,冠絕全球;其次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達63%,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排在第三位,感染率達55%。
在本港,胃癌是第四大癌症殺手;研究發現,有近9成胃癌患者帶有幽門螺旋菌。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表示,幽門螺旋菌是一種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革蘭氏陰性厭氧菌,能誘發過度胃酸分泌,損害胃壁,繼而誘發消化性潰瘍及胃癌。它是第一種被正式定為可致癌的細菌,若病人沒有接受治療,可能終身帶菌。
黃秀娟指出,目前尚未清楚幽門螺旋菌的傳播和感染模式:「主要感染期為12歲前,在低感染的人口中,患者童年時期的感染主要來自帶菌的母親。」
此外,長期服食非類固醇消炎藥的病人為高危,因該類消炎藥有機會捐害胃黏膜引致胃潰瘍,如同時感染幽門螺旋菌,病發風險高出3倍。黃秀娟建議,病人如出現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癥狀,應及早求醫,並進行幽門螺旋菌的測試,對症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責任編輯:鄭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