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紐約報導)美國中華愛滋病基金會「美國亞裔青少年計畫」4日在法拉盛舉辦「亞裔青年領袖講座」,邀請華裔記者兼艾美獎得主張提華(Ti-Hua Chang)、華裔州眾議員牛毓琳(Yuh-Line Niou)、該會榮譽主席王碚,向亞裔年輕人分享他們對亞裔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心得。
張提華祖籍河北,出生於美國,任職於紐約NBC電視臺,擅長調查性報導,犯罪新聞和特寫故事,曾獲電視「艾美獎」。他本科就讀賓大生物系,研究生就讀於哥大新聞系。
他談到,年輕人要重視時間管理,不要認為自己來日方長,不覺時間寶貴,時間對每個人來講都是有限的,時間的管理非常重要;對於華裔父母都希望孩子從事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但他建議同學們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他以自己為例,在大一時,他逃課兩週讀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長詩《星期天早晨》,這首詩使學理科的他決心做記者,後來在快30歲時,他又返回校園學新聞。
他強調,人生不限於買豪宅,買靚車,還必須努力把世界變得更美好,幫助他人,他反覆說:「光是成功是不夠的,光是幹得漂亮是不夠的,而且,還必須要去做好的事情。」
紐約中國城第65選區州眾議員牛毓琳表示,紐約州亞裔人口佔10%,但亞裔民意代表卻不到1%,紐約州議會只有金兌錫和她兩位亞裔議員,故需要更多亞裔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
她表示其從政意向緣起於她幸運地遇到好的實習導師——全美第一位亞裔女州議員、華盛頓州日裔眾議員Sharron Tamiko Santos,得到其鼓勵。她認為亞裔年輕人要更加主動地利用機會,從關心身邊人、關心社區做起,而當前要為亞裔參與公共事務建立渠道,使他們有機會脫穎而出。
華裔參與公共服務的先鋒、美華藝術協會主席王碚回顧美國華人移民歷史,表示自己的歷程與華人移民歷程及華人在美國的發展密切相關。
1965年新移民法頒布後,對大陸移民配額增加,出現華人移民潮,但他發現華人怎樣適應美國的生活是一個大問題,當時他看到華策會招人,當時華人集中在曼哈頓華埠,主要來自廣東,雖然他一句粵語也不會,但他不怕挑戰,答應可以在半年內學會粵語,結果他很快就學會,在華策會一幹就是21年,任至華策會行政總監。
亦是他最早提出華策會要進入法拉盛提供服務,雖然當時支持的人很少,但他堅持去辦到。他還表示,參與公共事務要善於獲得別人的支持。
講座由副會長周燕霞主持,她表示,亞裔中有「大師級」的導師,講座旨在為亞裔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培養領導力、成為社區的一員提供指導,幫助亞裔青少年中多元文化的衝擊的逆境裡的經驗轉化為積極力量。會上向六名2016年第二屆亞裔學生論文寫作比賽優勝者劉慧嫻、盧旭東、Nistha Badeshrestha、Kitri Sundaram、Queenie Tang和Sophia Zhao,頒發了獎狀和獎金。◇
責任編輯: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