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主權移交20年 香港人嘆變遷

社會撕裂擴大 文化特色流失

人氣: 494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香港民主黨本週公布的民調顯示,59%受訪者認為香港現況比九七前「較差」,僅20%人認為「較好」,另分別有66%及64%人認為中央及駐港機構有介入香港事務,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有變形走樣。大紀元採訪一些香港市民,了解他們對香港過去20年變化的真實感受。

80歲退休教師:政府不應該打壓港人

退休教師陳女士(新唐人電視台)

現年81歲的退休教師陳女士認為,過去20年香港最大的變化是政治環境。「我們的政府不應該打壓香港人,他們很多地方不明白香港人,應該要給香港自由。」她認為香港應保持原有的自由不變,不能和大陸一樣。她直言香港一國兩制「走太大樣」,又形容現在的香港「外殼很漂亮,裏面很爛,再不搞好的話就玩完」。

習近平本週四起訪港三天,她表示如果能夠見到習近平,希望他用自己雙眼去看世界,不要偏聽偏信,「你要給年輕的人對你有信心。否則就玩完」。

退休製造業工人:最大變化是社會撕裂

退休工人蔡先生(新唐人電視台)

退休工人蔡先生認為,香港20年最大的變化是「社會變得撕裂,分歧很大」,撕裂的原因,是因為兩種制度不同,需要慢慢適應。

他認為20年來在生活質素方面也全面下降,比如樓價越來越貴,年輕人根本無法負擔。以前一家人有幾個成年人工作,大家出錢都可以負擔買樓,現在首期都拿不出。中資全面進軍香港,大撒金錢,炒高地價「無論多貴,他們都夠膽買起它,完全脫節」,「不要說樓,比如一張公仔紙都可以炒起」。

對於中聯辦操控香港,他沒有直接回應,但就指香港人訴求很簡單,第一是自由,第二是安居樂業,對政治原本比較淡漠,但現在年輕人就不同,民怨很大。他形容:「九七前的人開心和自由,九七後的人憂鬱一些,勞氣一些。」

資深媒體人:不明為何有人炒作港獨

前資深中國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員趙紹根。(新唐人電視台)

前資深中國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員趙紹根認為,香港最大的變化是民心不穩,希望政府可以寬容對待民眾的訴求。

調查指,香港新聞自由排名不斷下滑,他認為,香港雖然還有些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排名下跌,是有「不當政治力量」影響傳媒,他強調傳媒一定要中立,即使「當權者不喜歡」,也不用擔心。

對於中共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及特首梁振英等中共江派勢力連番炒作港獨,張德江更暗示要新特首為23條立法,趙認為香港根本沒有所謂的「港獨勢力」,不明為何有人要故意炒作,不排除有人想藉此打壓,爭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深圳遊客:羨慕香港的自由

深圳遊客。(新唐人電視台)

多個在港工作數年的香港新移民,以及深圳遊客都認為,主權移交20年,香港變得比以往更包容,以往港人較歧視大陸人,現在兩地越來越融合,在香港生活也越來越適應。

經常來港的一名深圳遊客表示,最羨慕香港的一國兩制,尤其是香港有民主和自由,「我很主張民主,我認為這是保障公民自由權利的一個最好表現」。比如民眾經常上街遊行表達訴求,2014年更爆發雨傘運動等,充分體現了香港是一個民主社會。

她亦欣賞香港有出版和言論自由,又說身邊有朋友經常來港購買「禁書」,帶回大陸。

新一代感文化特色流失

胡小姐一年前大學畢業,在一間「有紅色背景」的青年服務機構工作。她直言對自己的工作不太滿意。她表示,對比這一代年輕人與上一代人,雖然現在資訊較多,使年輕人可以接觸更多元的選擇,但目前香港年輕人要發展自己的事業十分困難。她說:「我們在大海中浮來浮去,很難的。發展模式已經定型:地產、金融。你要做自己的生意,怎麼做?」

胡小姐又感慨香港20年來失去了許多文化特色。自小住在銅鑼灣的胡小姐表示現在銅鑼灣地價飆升,書店先從地下搬到樓上鋪,如今連樓上書店也告結業。面對如今只剩下大型連鎖店的銅鑼灣,胡小姐感慨:「太注重做生意,但香港很多文化的東西沒有了,我覺得非常可惜。」

歷史系學生:歷史教育變味

許同學就讀於歷史系,畢業後打算做歷史與通識教師。他表示,這兩個學科近年受到很多政治壓力,例如林鄭月娥要將中國歷史列入初中必修科,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許同學對比主權移交前後香港的中國歷史教學,認為港英時期的中史科受到錢穆等不滿中共而避居香港的學者影響,有一種民族救亡意識,但不同於今日的國民教育,「錢穆的愛國史觀是基於中國的歷史、文化,而林鄭的愛國史觀則是為了服務政治,挑動民族情緒。」但他認為現在香港社會資訊發達,灌輸國民教育效果不大。

他又認為現在香港社會流動性較以前小,這一代年輕人的出路未必好過父輩。而香港的教育實用性不強,公開試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往往入讀副學士,對就業幫助有限。◇#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