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孩子愛攀比 家長怎麼辦?

讓關係變冷淡的「為什麼」。(Fotolia)

人氣: 48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06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最近,一位華裔家長反映,兒子進入高中後,朋友慢慢多了,常常在家裡談論某同學如何「牛」,有什麼什麼好東西等。近來,這個孩子在家裡談起一位華人同學如何富有:平時花錢大方,穿的都是名牌,還擁有兩輛奔馳車。孩子帶著羨慕的表情講完後,直接對父母說:你們沒本事嘛!

孩子的話顯然讓父母擔心。這位家長來自中國內地省份,13年前技術移民加拿大,夫妻倆都是工薪階層,前幾年買了房子,雖然不算特別富裕,但也還過得去。兒子是獨生子,來的時候才4歲,性格開朗,喜歡交朋友,其中有些同學是留學生,家裡較富有。看到同學有好東西,自己也想擁有,不知不覺有了攀比心。

差異太大 價值觀混亂

為什麼華人孩子容易產生攀比心?家和專業輔導中心心理輔導師張燕雲表示,是因為差異太大了,在一個群體裡,孩子耳濡目染,覺得別人有,為什麼我就沒有?心裡就會很難過。

近幾年,中國很多富人之子女都被送出海外讀書。張燕雲表示,有的老移民說,當初他們出來的是風光的一群,現在回去看國內的朋友,好像個個都比他有錢。即使是大人,面對這些差異,也會有心理落差。

張燕雲稱,現在是整個社會價值觀出了問題,全面追求物質享受,離傳統價值觀漸行漸遠,大家攀比的都是物質上的東西,而不再注重內在價值。大家都在隨波逐流,孩子也難免受到影響。

老留學生:傳統教育缺失

著名畫家陳叔善認為,孩子喜歡攀比,不能全怪孩子。他們年少無知,分不清好壞。孩子的思想、行為首先受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經常談論的話題都是錢、權、利益,與別人攀比的時候,孩子不知不覺形成同樣的思維方式。當家長的虛榮心不斷膨脹時,同時孩子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陳叔善稱,這種現象也不全是家長的錯,因為家長本身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對的。他們以為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是最好的。關鍵原因是傳統教育的缺失,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把中國傳統文化徹底毀滅後,灌輸給人們一套追求「自大」的黨文化,人與人之間競爭激烈,相互攀比。

陳叔善出生於香港一個富裕家庭,40多年移民加拿大。他說,儘管家裡有錢,但家教很嚴。從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勤奮、謙虛。父母掙錢不容易,絕對不能亂花,更不能拿父母的錢花天酒地。

客觀看待孩子的攀比心

張燕雲認為,孩子有攀比心本身並沒有錯,是希望自己擁有好的生活,達到更高一點的人生境界。如果一個孩子完全沒有攀比心,人家成績好無所謂,人家掙錢多也無所謂。可能生活態度會較消極,不求進步。這種情況父母可能會更緊張。

關鍵是要避免過度攀比,以及把攀比的責任推給父母。作為父母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要攀比,父母自己本身是不是也存在攀比心?比如喜歡在孩子面前講,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其實人都有攀比心,適度的攀比會產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促使人上進。但攀比過了頭,無論給自己,還是給別人都會造成很大壓力,產生焦慮、不安等心理問題。

有些孩子很好強,即使不把責任推給父母,對自身要求也很嚴,什麼事情都要爭第一。張燕雲指出,這樣的孩子屬於過度攀比。不僅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造成焦慮、不安等心理壓力,同時也會給周邊的親人朋友造成很壓力。

 建立健康、正確的生活態度

家長如何正確對待「攀比」,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張燕雲給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理解孩子的攀比心,不必直接指責孩子。比如,父母可以這樣回復孩子的抱怨:「我知道,你很羨慕你同學有兩部奔馳車,你也很想要。但是我沒有辦法滿足你。因為父母經濟條件有限,已經盡心盡力了。」讓孩子了解這個有限的事實。

其次,父母要肯定自己的價值,避免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標靶。父母要讓孩子了解:我很愛你,但我無法給你這個。我對你的愛,和所承擔的責任絕對不比別的父母差。我們也跟別的父母一樣努力了。但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不一定會掙大錢。因為成功的因素很多。也許機遇不同,從事行業不同,不是人人都能掙大錢。

本文開始提到的那對父母不開心是因為被孩子挑剔了。父母一定不卑不坑,接受自己的有限,肯定自己的價值。不要讓孩子一責備,就覺得對不起孩子,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讓他自己為自己負責。「雖然我不能給你這麼多,我也是一個很努力、認真負責的爸爸、媽媽。」否則孩子就會把責任都推過來:都是你的錯!

第三,要讓孩子了解到,這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有很多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不可能人人平等。有人生在有錢人家,有人生在窮人家,有人生下來連飯也吃不上。別人有,我可能沒有。要讓孩子接受這個事實。人的很多不開心都是因為不願意接受事實,平添了很多妄想:他為什麼長得比我高,比我漂亮?比我有錢?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把責任還給孩子 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當孩子羨慕別人擁有較高的物質生活時,張燕雲建議家長可以這樣說:我很理解你很想要這樣的生活。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你自己能做什麼?我能給你的就是一個溫暖的家,讓你吃飽穿暖,接下來就是你如何為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名人、富人的後代就一定很開心嗎?心理學家說,並不盡然!他們永遠都活在父母的光環下,所有的東西都是父母給的,沒有自身的價值。比如那個擁有兩奔馳車的孩子,除此之外,還有沒有自身擁以為榮的東西?有沒有顯示自我價值的東西?如果沒有,其實那個孩子本身並沒有什麼好驕傲的,驕傲的應該是他的父母,因為那些財富都是他的父母創造的。

張燕雲舉例說,比如一個乞丐很幸運,有人給他100萬,他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而另一個人很窮,沒人給他錢,他只好去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即使掙很少的錢,人們還是比較尊重這個打工的人。

「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在此過程中,建立責任感和成就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為衡量人的價值不是獲得多少,而是付出多少。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財富,才會獲得他人的尊敬佩服。」張燕雲說。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