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的希臘陶繪(一)
(續前文)
希臘有許多博物館,大多是在一些古蹟景區內,陳列一些該古蹟的出土遺物。但是綜合性的歷史博物館,在數目上就少了很多。它們之中,以「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為其中翹楚。可是,參觀一座大型的博物館,不是一般旅行團的熱門項目。所以,我們的團沒有把這一座博物館列入行程,我雖然悵然若失,可是也能理解。然而,事情經常會峰迴路轉。我們在雅典遊覽的那一天,大概下午兩點多就參觀完了衛城。回到飯店之後,導遊宣布到晚餐之前是自由活動。我喜出望外,自忖扣除來回交通所需的時間,大概還有三個鐘頭可以用來參觀國家考古博物館。於是,不顧前面行程的勞累,趕緊搭乘雅典市的捷運,匆匆地趕到博物館,了了一個惆悵已久的心願。
我原本計劃用一集的篇幅,來和大家分享這一座博物館的一些收藏。後來發現這樣做,太委屈這一座這麼優秀的博物館了。同時,要在一集之內向大家簡介古愛琴海地區的三大藝術之二:「陶繪」和「雕刻」的源流和發展,效果必然不佳,(另外一大藝術,是我在前面幾集已經介紹了不少的「建築」。)所以我還是決定分三集來和大家分享。在上集裡,我會專注於介紹「陶器」和「陶繪」的收藏品。在中集裡,我會和大家分享馳名西方考古界的Mycenaean遺物,並開始介紹古愛琴海地區早期的雕塑作品。在下集裡,我則會專注於介紹中、晚期雕塑的收藏品。
在介紹收藏品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一座博物館的外觀。它是希臘獨立之後在1866-1889年新建的。和許多那時期的建築一樣,它採用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形式,但是它的前廊上方,並沒有像古典希臘神殿那樣,有個三角型的Pediment。它入口處的廊柱,是採用古希臘的Ionic Order。而兩側廂房的廊柱,則比較接近古羅馬的Tuscan Order,只是圓柱變成了方柱了。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在一些地區開始了陶器的發展。愛琴海地區蘊藏豐富的陶土,所以和華夏文化一樣,同為「有陶文化」的模範地區之一,不過兩地製陶的發展過程有些差別:華夏地區的幾個新石器文化系列,都以陶器為主要器皿。但是從「二里頭文化」(大約始於西元前二千多年,也就是夏末商初之際。)開始,華夏地區大規模地進入青銅器文化。自此,器物藝術的焦點,就逐漸從陶器轉移到青銅器上面。而陶器,則主要被用在建築材料、陶俑、和非貴重的容器這些應用上面。反觀愛琴海地區,在進入青銅器時代之後(大約是在西元前三千年),青銅器皿並沒有像在華夏地區那樣,普遍地取代陶器在高階容器上的運用。因此,製陶藝術的發展仍舊蓬勃進行。甚至到進入鐵器時代(大約始於西元前一千年)之後,還掀起了第二波製陶藝術的高潮,一直到西元前300年左右才消退。
另一個差別,是在於製陶藝術的重點。可能是因為愛琴海地區很早就傳入了轆輪,而讓某些陶器的形制,變得比其他形制要容易製作得多,所以這個地區在製陶藝術第一波的中、後期,發展的焦點就從形制的創新,逐漸轉移到在器皿表面的繪畫。影響所及,在此地區製陶藝術的第二波發展中,陶繪師和製陶師,經常是兩組不同的人。
愛琴海地區製陶藝術的第一波發展,是以克里特島上的Minoan文化為中心,始自遙遠的過去。到西元前2000年至1600年之間,也就是Minoan文化最興盛的期間,它達到了最高的藝術層次。這個時期的陶繪頗為精緻、美麗、多彩,而對畫面的運用,以及物體的形態呈現,也從早期的規律、整齊,進化到自由、流暢。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雖然沒有收藏到克里特島上的最精品,可是從一些周邊地區同時期的出土遺物,還是可以略窺其風貌。
好景不常。大約自西元前1600年起(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商朝初年),Minoan文化逐漸被比較尚武的Mycenaean文化所取代。愛琴海地區的陶繪中自由、流暢的自然主義,也逐漸被規律、刻板的圖樣所取代。到西元前1100年左右,Mycenaean文化自己也衰亡殆盡,而愛琴海地區的陶繪,也淪落為簡單而幼稚。藝術這麼緊密地跟隨著政治而起伏,也是歷史上少見的現象。@#(未完,待續)
──轉自
(點閱【愛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