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聖荷西欲在城郊蓋高密房 恐加劇生態惡化

人氣: 1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梁博硅谷報導)在聖荷西西部的Stevens Creek大道南側,從Lawrence快速路到Santana街之間,這一片區域是硅谷大都市聖荷西的郊區,是位於蘋果園區和計劃修建中的谷歌新園區中間的黃金地段。目前,該區域仍然和鄰居小城一樣,保持著小鎮風格,房屋通常只是1至2層樓,建築高度不超過30英尺。

可是,聖荷西市議會正擬在本月底批准3個高密建房計畫,將使這裡的建築物拔地而起,成為最高可達200英尺、12至15層的高樓,同時帶來數萬名工作人口和居民人口。

城郊變身都市,產生的經濟利益無庸置疑,不過與此同時,它對該區域及庫柏蒂諾(Cupertino)、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坎貝爾(Campbell)及薩拉托加(Saratoga)幾個毗鄰小城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

由於擔心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因此惡化,周邊城市居民對這3個高密建房計畫表示強烈反對。最近,他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名為「理性發展社區聯盟」(UC4SD)的草根組織,聯合所有受影響城市的居民,一起對聖荷西城郊的高密建房計畫說「不」。

另一個市民組織「美好庫市」(Better Cupertino)為這個新成立的反過度開發聯盟提供了有力支持。Better Cupertino在去年11月大選中擊敗了一項蘋果園區附近、投資30億美元的建商高密開發提案,並因此在舊金山灣區乃至加州聲名鵲起。

「特權項目」和「短視行為」

目前,3個計畫之中的「Winchester Urban Village」和「Valley Fair/Santana Row Urban Village」在二、三年前就開始醞釀,今年已經通過聖荷西計畫委員會審批,正在等待6月27日聖荷西市議會最終批准。

另一個「Stevens Creek Urban Village」計畫是從去年開始討論的,在上月聖荷西計畫委員會聽證會上,由於遭到五十幾位居民發言反對而未獲批准,面臨再次聽證。

「理性發展社區聯盟」UC4SD成員趙燕平表示,3個計畫都是「特權項目」,因為它們不符合城建規劃,不會做任何環境評估(EIR),建商和市議會早已經私下做了決定,審批過程走的是「特殊的快速通道」,沒有廣泛徵求民意。

「這是一個短視行為。」她說,向天空挑戰極限,將導致地面紊亂,更無法使城市獲得可持續的、健康理性的發展。

高密建房能緩解聖荷西房屋短缺嗎?

作為美國第十大城市和加州第三大城市,聖荷西的高房價全美排行第一。業界普遍認為,房價攀升的主要原因是,相對於硅谷科技之都的旺盛需求,聖荷西房屋供應嚴重不足。

不過,聖荷西市議會卻在2011年的聖荷西城建計畫中給出另類說法,那就是,聖荷西辦公樓太少而住房寬裕。市議員瓊斯(Chappie Jones)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城市發展論壇上表示,很多人住在聖荷西卻到其他地方上班。

有意思的是,在目前的3個高密建房計畫中,辦公面積遠超住宅,表明建商計畫與市議會的結論完全吻合,卻與經濟學者和居民的現實感受截然相反。因此,市民預計,聖荷西的高密建房計畫不僅不會緩解聖荷西住房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反而將導致住宅進一步短缺。

Better Cupertino創辦人趙良方認為,聖荷西高密建房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多賺錢,建商及其代理人可以要求任何高度和密度,而不考慮對交通、基礎設施和周邊社區的影響,這樣賺來的錢是以犧牲居民生活品質為代價的。

高密建房會加劇生態惡化

最不堪重負的是交通。趙良方說,280高速現在已經是南灣最大堵點了,3個計畫會讓280、880、Lawrence快速路、Stevens大道、Winchester大道和Saratoga大道更堵,等於把庫柏蒂諾、西聖荷西附近的交通出入口都堵住了。

她還說,聖荷西在BART附近的高密計畫也不過120英尺,可是在公共運力薄弱的Stevens 大道上,卻不加論證,設樓高達120英尺、150英尺,甚至200英尺,實在是個「拍腦袋工程」。

此外,大量人口湧入,勢必造成學校、消防、治安、空氣、噪聲、垃圾填埋、污水處理、公園綠地等公共基礎設施資源緊張,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和生活品質會急劇下降。

「理性發展社區聯盟」(UC4SD)已經在網上發起請願活動(網址://tiny.cc/NoHighRise-Petition),並向聖荷西市議會提出訴求,包括:建築高度不得超過65英尺,建築物與街道之間保持1:1的退讓標準,保證25%的可負擔住房,重新做環境評估(EIR),特殊項目應遵照城建計畫標準等等。

他們還將出席6月27日的聖荷西市議會,希望市議會能聆聽民意,不在此地做高密開發。◇

(此文發表於1138C期舊金山灣區新聞版)

責任編輯:王洪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