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印度「孤兒之母」 撫養上千名遭遺棄孩子

font print 人氣: 581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5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編譯報導)一般人撫養幾個孩子就已經夠辛苦了,而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卻有一名女子開了4家孤兒院,在過去40年來撫養超過1,400名遭棄養的孩子。她不僅提供食宿給這些孩子,也讓他們感受到真正家庭的愛。這位名叫薩卡爾(Sindhutai Sapkal)的善心女子以其卓越貢獻贏得超過750個獎項,以及「孤兒之母」(Mother of Orphans)的稱號。

現年68歲的薩卡爾在自己的故鄉浦那(Prune)經營4家孤兒院,兩家專收男生,另兩家專收女生。而協助她處理各種事務的人包括她的親生女兒,還有一些最年長的養子和養女,其中有些已經是律師、醫生或教授。

薩卡爾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吃了很多苦,所以才會想撫養這麼多孤兒。她出生在一個貧窮人家,9歲時被迫輟學,10歲時就嫁給一個20歲的男人。10年後,當她懷胎9個月時,她被丈夫趕出家門,而她的親友都拒絕收留她,她只好在牛棚生下她的女兒。

為了維持自己與女兒的生存,薩卡爾在火車站行乞和唱歌,以求有食物可吃。正因為有這樣的生活,所以她結識了很多被父母棄養、像她一樣在掙扎中求生的年輕人。她說,她都盡可能地與他們分享食物,並照顧他們。

由於生活艱辛,薩卡爾一度想帶著女兒尋短。當時她遇到一名乞丐向她要水喝,便決定在死前做最後一件好事。在得知對方在發燒之後,她便提供水和食物給他。他後來看著她,雙手合十向她致謝。這讓她意識到,她應該學習為他人而活。

薩卡爾此後便開始以她乞討而來的食物照顧無家可歸或沒人要的孩子,她也到處演講,要求人們捐款給她,協助她照顧孤兒。

在過去40年來,薩卡爾陸續開設4家孤兒院來撫養孤兒。她經常到各地演講並募款,以作為經營孤兒院的資金來源。在她撫養過的上千名孤兒中,很多人現在已經有所成就,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以薩卡爾的一名26歲養子為例。薩卡爾在火車站撿到他,當時他還是個嬰兒。在薩卡爾的幫助之下,他取得法律學位,而且最近剛結婚。他認為他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全都是薩卡爾所賜予的。如果沒有她,他什麼也沒有。

他說,薩卡爾也以同樣的愛和關懷對待上千個像他一樣的人,他並非唯一一個。有這麼多在火車站、垃圾桶被發現,或被野狗拖著走的嬰兒,受到薩卡爾的照顧,而且在這個大家庭中獲得真正的愛。

薩卡爾這位「孤兒之母」以如此的善行,獲得超過750個獎項、3名印度總統的褒獎,還有不少國際媒體的報導。

但諷刺的是,印度政府並未支持薩卡爾的志業,反而認定她的孤兒院非法,甚至要求她將現有的孤兒交給公立的孤兒院撫養。但他們隻字未提的是,薩卡爾自2011年起就致力於向政府註冊其孤兒院,但始終不被認可。

儘管有這些問題,薩卡爾仍持續收養並照顧孤兒。她說:「我是那些無依無靠者的母親。我收容他們,照顧他們,並以正確的方式撫養他們,這就是我的幸福所在。」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大陸一項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國約有58萬名「事實孤兒」,他們和孤兒一樣面臨父母撫養缺失以及生存難和上學難等問題,但卻得不到任何國家救助。有民權律師表示,中共的體制不公道,把中國人應當享有的很多基本權利都剝奪了,所以才產生「事實孤兒」等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 身著軍綠色T恤,披著不同國家的國旗,一群「騎向自由」的青少年熱情洋溢地出現在埃文斯頓的獨立日遊行上。一路走來,他們向每個人講述自己的經歷,為甚麼要騎車3千英里橫跨美國,來完成一個共同的使命--營救中國大陸的法輪功遺孤。
  • 緊急單位表示,海岸城市德班(Durban)一間孤兒院拂曉前發生大火,造成8人死亡,大多是孩童。
  • 由世臺聯合基金會所主辦的「臺灣愛飛揚——國際文化教育交流暨北美慈善巡演」,7月於北美13個城市展開,將於8月20日(週六)下午2點,在紐約皇后大學Colden Auditorium隆重登場,該場演出由臺灣商會主辦,多個社區團體機構協辦。
  • 中國一對形影不離的「姐弟」孤兒,在美國家庭領養姐姐後被迫分開,11個月後在美國德州歡喜重逢,而且還是鄰居。
  • 觀賞這部電影有種倒吃甘蔗的感覺,前面三分之一完全是在鋪陳,節奏也略為緩慢,但當男主角傑克來到孤兒院後,劇情就急轉直下,精彩段落接連不斷地展開,讓人大呼過癮。
  • 由於全球許多孤兒院往往淪為兒童人口販賣與性侵害中心,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J.K. Rowling)創立的慈善機構Lumos今天表示,英美歐洲聯盟等贊助應減少對這些機構的援助。
  • 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