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屏東四林綠世界 騎鐵馬戲水覓童趣
【大紀元2017年0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楊秋蓮台灣高雄報導)台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及多變的植物與地貌,而廣闊的森林不僅孕育著多樣的生物,同時也釋放出足以洗滌人們心靈的芬多精。過去想要親近山林,必須攀越高山才能沾染、享受大自然的薰陶。現在,要接近山林不再是遙不可及之事。
荒廢台糖用地 巧便森林園區
政府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愛台12項公共建設計畫,目前優先推動「農村再生」、海岸新生及綠色造林」等三項。「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為愛台12建設綠色造林計畫的其中一項,將荒廢多年的台糖用地,搖身一變成為一座綠美化的平地森林園區。
目前台灣平地森林造林成功,且受到民眾喜愛並可全家出遊盡情投入大自然懷抱中的有三大平地森林園區。包括花蓮的大農大富、嘉義鰲鼓濕地及現今屏東的林後四林平地等森林園區,各擁千餘公頃林地,也各展地方文化精采。
多元生態園區 遊客五感新體驗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位於屏東縣潮州鎮,由行政院農委會規劃後,交由屏東林區管理處管理,占地約1,005公頃,於2014年正式開園,目前開放面積為85公頃,且持續增加栽植面積。
以大武山低海拔森林做定位,成為一座結合地方特色且包括多元生態的園區。走一趟平地森林園區,漫遊綠色隧道的林蔭間,欣賞開闊景色,吹著涼風、傾聽蟲鳴鳥叫奏出天然樂章,讓遊客暢快地享受大自然對五感的洗禮。
從國道轉開88快速道路,沿途可見大武山在遠方向你招手,下88快速道路後由潮州往來義方向行駛屏110縣道(潮義路),約在5.7公里處的T字路口(入口意象)右轉進入,一分鐘即可抵達「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這裡距離潮州有6公里、來義有4公里,適合民眾來趟深度之旅,目前進入園區參觀遊玩皆未收費。
原住民元素及Q版公仔為點綴
園區入口處明顯可見森林巨木意象景觀,也見到Q版的小娃公仔在旁玩捉迷藏,從區內遙望,可以遠眺連綿的大武山系山丘。為呼應綠色造林的初衷,整座園區猶如披著一大片綠色地毯般的清爽翠綠,隨處可見原住民元素作為園區的點綴。小山坡上的草皮也出現Q版台灣黑熊、麋鹿和山豬等身影。
屏東林區管理處技正陳誼說:「園區藉由周邊自然資源,以山、水、林、園為意象主軸,發展特色為大武山系。並以春、夏、秋、冬及24節氣連結,彰顯園區農林並存之特色。」置身這座綠世界,沒有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擴音器,沒有豔麗俗氣的八角亭,更沒有鋼筋水泥的九曲橋,一切回歸自然,返璞歸真,讓旅客心曠神怡,塵慮盡消。
當然,到此首先要到「遊客中心」報到,拿園區導覽圖才不會迷路,遊客中心設施貼心又便民,結合地景建築概念,外觀可清楚看見以原住民彎月傳說為造型,屋頂利用土坡與四季常綠的草皮融入森林環境中,也是眺望大武山系的最佳景點之一。而展覽區內有導覽員為大家解說台灣五大針葉樹的布置及豐富自然的生態,讓民眾如身處森林中摸得到、聞得著的感受,展現出多元及豐富自然教室的形態。
騎鐵馬奔馳 綠色隧道峰迴路轉
園區範圍寬闊,若想以健行的方式,可能只走一半就會「鐵腿」,所以比較建議租借騎腳踏車,從遊客服務中心出發可見迎賓道、生態池、二峰圳體驗、農作區、土壤改良區、夏至丘、冬至丘等等設置。憑藉大範圍的優勢,廣泛種植20多種樹種,包括台灣欒樹、大葉桃花心木、楝樹、光臘樹等。並鋪設多條柏油路,供遊客輕鬆騎單車欣賞周邊景觀,車道兩旁都是樹林與綠地,林間還不時出現漂流木藝術造景。想像騎著鐵馬在純樸鄉野中奔馳,享受峰迴路轉又一景的驚豔氣氛。
陳誼指出園區雖取於荒廢多年的甘蔗田作為造林地,但是以森林遊憩方式結合綠色造林的概念,搭配生態、節能減碳及綠建築設計,創造一個環境教育的完整生態體系。她說:「藉此教育民眾及小朋友能夠對資源環境尊重,培養正確的生態概念與生活態度;同時保留台糖火車的鐵道、並結合了屏東當地環境特色、歷史文化及地方產業,藉此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
同時有提供6個區域讓街頭藝人申請展演,提升園區藝文氣息,並鼓勵喜愛大自然、具有創新想法的街頭藝人,展示文創藝術品與即興表演的休閒舞台空間,增加遊客多元遊憩與娛樂,「只要有證照的街頭藝人或在學學生申請,不限屏東籍,外縣市街頭藝人也可申請,項目包括音樂、技藝、表演藝術及美術類等都可申請。」
來到森林故事區,營造出樹林環繞涼蔭綠色隧道的意境,漫遊其中彷彿飛舞森林中小精靈般地快樂的跳躍。一旁還有平地造林及田園農村景致,猶如早期農村特有的景觀,同時為讓遊客加深對農村生活的生態,亦會不定期舉辦農村生活體驗活動。除此之外,假日園區便聚集許多金剛鸚鵡訓練師,任鸚鵡在天空自由翱翔,訓練師只要哨子一吹,金剛鸚鵡馬上回到主人的身上,此時民眾爭相與鸚鵡合照,也有民眾看得嘖嘖稱奇,成為園區另類特色。
戲水天堂覓童趣 二峰圳親子同樂
最受小朋友青睞的莫過於是園區內戲水天堂「二峰圳體驗區」,這區域是遛小孩的最佳趣處。假日時整排二峰圳裏都是小朋友快樂戲水的歡笑聲,而陪側在旁的家長也沒閒著,在享受蓊鬱翠綠濃蔭蔽日下,捲起褲管把手腳泡在沁涼的溪水中,讓一股清涼席捲而至無比舒暢。同時也捕捉童年時光(摸蜊仔兼洗褲)玩水情境的回憶。來此遊玩第二次的陳小姐說:「這裏環境優美、地方寬廣可以讓小朋友自由奔跑。最主要可以玩水而且比較沒有安全上的顧慮,因為水位低又清澈,小朋友玩得快樂家長也很放心。」
二峰圳的地下堰堤在河床底下約9公尺深的地方,一般人不易理解其構造。興建完成至今90年,不論豐水期還是枯水期,水圳都能穩定供水,平均每天提供8.2萬公噸的水給下游,並於2008年二峰圳還被文建會登錄為文化景觀資產。而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為讓民眾了解二峰圳之構造,在於區內設計了實體模型,讓原先在河床底下的地下堰堤浮出地面。
陳誼並介紹二峰圳的起源「二峰圳於1923年興建完成,由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規劃,為解決屏東平原四季降雨不均,冬季無水灌溉所設計的工程。二峰圳如同地底下的水庫,儲水性佳,是非常卓越先進的生態工程。」為讓下游農地都能均衡得以灌溉,「當初鳥居信平與原住民達成協議,以人力用傳統工法開鑿3,436公尺的渠道,興建完成後得以灌溉超過3千公頃的台糖農地。」
陳誼並表示,為了感念先民的篳路藍縷與對自然的尊重,園區內復刻了先民的智慧「二峰圳路」集水廊道水工模型與親水設施,「讓水圳工程貫穿整個園區之中,讓遊客透過模型一窺二峰圳地下堰堤、側向溢流堰、分水工等原理,不僅成為民眾親水的園地,更可作為環境教育文化體驗之題材,讓更多的人珍惜與流傳。」◇
責任編輯:葉琴